栏目: 中国爱情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二 伦理

  代表故事1《西厢记》
  古语有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乃三纲也。这样的意识形态在我国古代的民众心中扎根了近两千年,而且雷打不动。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礼”教,是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形成的所谓“封建礼仪”实是害人不浅。但还是那句话,凡事无绝对,就在我国元代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实甫的剧作家,他改编了一部由唐代诗人元稹写的传奇《会真记》。此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赢得粉丝无数,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作品。
  话说书生张生进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普救寺,无意间窥得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一见之下不由心生爱慕,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崔氏母女乃是扶崔老相国灵柩回乡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在普救寺中。张生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这期间 有一贼人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随即修书一封给金兰好友杜确,三日后,杜确率领救兵赶到了,打退孙飞虎。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千古绝唱《西厢记》,融合了戏剧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情节一波三折,文、武、情、戏俱全,传唱至今,足以令今天的编剧们汗颜。在思想上,就当时的时代而言,也是非常趋于深刻的。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以《西厢记》来看,它的内容无疑已经超出了当时的伦理道德所约束的范畴----孤男寡女,花园幽会,互赠情诗,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他们的行为绝对是不允许的。但最后结局却又是大团圆,这无疑又是在肯定、在鼓励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方式。看来,在传统文化的爱情观里,只要是男女真心相爱,无论有任何风雨阻碍,有情人也必会终成眷属。
  (还有一个故事,与上面所诉内容雷同,名字叫《玉堂春遇难逢夫》,说的是官宦子弟王景隆与风尘女子苏三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二,在三言二拍里的《警世通言》中。)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银汉迢迢鹊桥归路 中国爱情文化

下一篇:女强男弱:完美爱情的组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