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艺术珍品欣赏 作者:佚名 热度:
能原镈,通高40.8cm,宽31.8cm,重18.84kg。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县)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拨交故宫。
这件镈用以悬挂的钮由两兽相对而成,两面有36枚扁平乳丁,构成镈身纹饰的主体,其余部分则饰以蟠虺纹。
镈的两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铸铭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称劳曰利,连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行则曰:“自余”。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奇字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 “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
近来,我院为解决金文研究中的这一难题,在院刊发起对“能原镈” 的讨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其中,曹锦炎先生的论文对这组铭文的总体内容提出了解读看法,现将他对镈铭内容的分析转述如下:
“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了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了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铭文记录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辞内容。”
(越:春秋时期南方古国,曾称霸江南,并北上图谋中原。本铭所反映的就是其北图中原的行动之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商代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下一篇:青铜头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