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许多人把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社会,认为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出了问题,教育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怎么能独善其身呢?我认为,这是在逃避责任。诚然,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旧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全成型,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迷茫甚至是混乱,但我们不能认为理所当然就无所作为。恰恰相反的事实是,越是在人心飘浮不定的情况下,教育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历史上,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初期的美国也曾出现过“拜金主义”盛行下的社会混乱,但端赖于学校体系和富于献身精神的教育人士的努力,不断培养“品性高尚、体魄强健”的“自然贵族”,逐步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成功地扭转了社会环境的恶化,正如扭转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一样;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也曾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混乱,但端赖于孔子等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最终使中华文脉绵延不绝。反之,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帝国由于教育界的集体放弃,无力抵御腐朽荒淫奢侈的社会侵蚀,最终崩塌覆亡,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教育是社会的良心。只要这个良心不坏,社会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把孩子送到美国,希望他(她)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殊不知,美国教育的精髓恰恰来自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只不过,这些智慧我们现在自己丢弃了而已。比如,许多人赞赏美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其实,这不就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吗——任何人都有其闪光之处,都应当接受教育。又比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美国教育的“启发式”,批评中国教育的“灌输式”,其实,孔子从来不曾给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所以颜渊喟然而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还比如,许多人认为美国学校自由度大而中国学校办学自主权少,其实,老子早就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像煎小鱼一样翻来翻去,“无为而治”的效果最好。

也许我们正在丢失中国古代教育中最宝贵的精髓——价值观教育。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识文断字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明明德”。在13岁以前,小孩子就把一生中必须阅读的经典之作全部读完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自会随着阅历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丰富,不断把那些当初刻进脑子里的文字转化成现实生活的需要,“敬天畏人”,知道什么事是正确的,什么事是错误的,知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知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学习琴棋书画是为了陶冶情操,怡情养性,追求卖弄技巧是连青楼女子都不屑于做的“末技”,所以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但在当下的教育里,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丢弃了文字背后的精神和信仰;孩子们穿梭于一个又一个艺术技能训练班,却缺乏对美和艺术的基本鉴赏力。事实上,如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和艺术技巧又有什么用呢?

||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透视中小学生“开学恐惧症”

下一篇:为啥美国学生数学很差 做出的东西却很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