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汪家平:1954年出生于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1977年退伍回乡,分配至永丰乡文化站从事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2014年退休。在他的努力下,永丰乡一大批文物得以留存。2012年,永丰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汪家平被返聘为黄山区文物事业管理中心文物管理员。

  夏日炎炎,蝉鸣声声。作为典型的皖南村落,永丰村美景如画。

  永丰乡位于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部,三面环山,南面临水,下辖4个行政村,其中永丰村的人文历史资源最为丰富。

  永丰村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太和年间。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不少历史人物。元代广东肃政廉访司副使杜国贤、近代镇海战役中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杜冠英、徽商苏成美、学者苏继庼等人物,都来自永丰。

  “不能直接刷油漆,要先用水把木板之间的灰尘清洗干净才行。”初见被返聘为黄山区文物事业管理中心文物管理员的汪家平,只觉得他是一位和蔼的老人,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身材并不高大,但腰杆笔直。此时,他正在村里一座清代古宅的修复现场监工。

  古宅里,竹子搭起的框架密密麻麻,不时有工人穿梭其间。汪家平也不闲着,屋檐上的雕刻,窗户上的雕花,他都细细检查。

  “这是一幢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宅,不算太久远,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后院,你看……”说着,汪家平拉着记者,紧走几步来到后院,指着二楼屋檐上的雕花说:“这种两层的花楼可不常见……”聊起这些,汪家平颇为兴奋。

  “一辈子看守文物,闲不住了。”汪家平说。

  想方设法,几百次劝阻文物损毁和倒卖

  汪家平1972年应征入伍。5年后,23岁的他退伍,来到永丰乡文化站工作。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好工作,但汪家平却愁得直挠头。

  “我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多少文化,怎么能做文化工作呢?”回忆起这些,年过花甲的汪家平脸上露出一丝腼腆。

  怎么办?边学边干吧。汪家平一边学习,一边找人请教。乡里教书的先生、上了年纪的老人、各处管事的前辈,汪家平一有空就登门请教。靠着这股学习劲头,汪家平的工作逐步进入正轨,也渐渐对永丰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产生了兴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经常出现一些陌生人。”汪家平回忆,后来才发现,那些人很可能是盗墓的或者是古董贩子。

  在那个还不算富裕的年代,很多村民听说家里的“破烂”能卖钱,高兴得不得了。于是,不少村民打起了自家各种老物件的主意。

  汪家平坦言,那个时候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得留下来,我觉得,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就是这个理,支撑着汪家平做起了文物保护工作。“村里哪些人家里有老物件,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谁家经常有陌生人去,我就会留意。”汪家平说。

  “不行!不能卖!”这句话成了汪家平的口头禅。为了那些“破烂”,汪家平跟很多村民都吵过架。

  “东西是我的,你凭啥不让卖?”每当遇到这样的反问,汪家平总是满脸笑容,热情地跟村民攀交情、拉家常,劝说对方改变主意。

  实在不行,他就自己掏钱先买下来,再把文物交给相关部门。“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费尽心思地拦。”汪家平回忆,40多年来,被他发现并成功劝阻的文物损毁、倒卖事件有几百次。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交流平台》上线试运行

    下一篇:小小生肖邮票,法国人眼中的另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