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古籍保护这十年: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明万历苏州刻本“丹渊集”修复前。资料图片

  草长莺飞,春风拂柳。这个春天,古籍修复师李英和边莎没有像其他退休的人那样去赏花踏青,而是安静地坐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的大办公室里,手底下,上千年的敦煌遗书被徐徐修补复原。

  在上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近两年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古老的典籍走进电视观众的视野,古老的中国故事从泛黄的旧纸页中走出来,通过荧屏得以广泛讲述。

  传承文化薪火,讲好中国故事,古籍保护一直在行动。

古籍保护这十年: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明万历苏州刻本“丹渊集”修复后。资料图片

  1.摸清楚家底:继绝存珍继往开来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记录、承载这千年文明,1920年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片片甲骨,功不可没。东汉元兴元年,蔡伦用树皮、麻头、敝布和渔网制造出的蔡侯纸,更是在这千年文明的传承中唱了主角。

  俗话说,纸寿千年。我们循着千年前那一页页纸,便能探寻到过往的繁华。而那一张张、一卷卷,在时隔千年之后的今天已经碎成渣的纸片、成了一坨的纸砖,有些散落在西域、江南或者云贵的深闺,不为人知。为摸清古籍家底,仅在2015—2017年三年间,就有来自全国近70所高校的几百名大学生,作为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志愿者,利用暑假,克服交通不便、山高路远和收藏单位分散等困难,帮助百余个受援单位整理编目古籍近百万册。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在多方努力之下,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另1.8万函,有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工作,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其中1160家为藏文古籍收藏单位。

  通过普查,新发现一批珍贵文献。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就是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普查编目培训班时发现的,确定为清代乾隆初拓本,自嘉庆元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重庆图书馆藏明初拓本《汝帖》,也是碑帖普查编目中的重大发现;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的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藏本合璧。据统计,“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发布217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744.7万册(件)。《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累计出版509家收藏单位的普查目录共计123种189册,收录127万条款目,天津、重庆、浙江、宁夏、湖南等省(区、市)已完成普查登记目录出版;《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初稿编纂完成,国图卷、湖南卷、浙江卷编撰工作正在进行中。

  历史悠久,文明璀璨。面对一页页年代久远的古籍,厚实的家底,就是我们自信的理由。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世界考古需要中国方案

    下一篇:扬古韵 鸣今声 京城会馆更“有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