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三是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体系。在大科学时代,重量级科研发现和原创突破都离不开重大科研设施和平台的有力支撑。要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大科学装置。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技术研发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坚持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三位并举,重点突破,提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源头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

  四是协同化的科研组织体系。当前,协同融合、学科交叉成为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要构建创新型协同化的科研组织体系。探索重大任务与重大平台相结合的新模式,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实现项目、基地、人才全要素一体化配置。鼓励和支持高校等基础研究主体力量依托学科或学科群引导科学家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加快推进国家战略导向的体系化的基础研究的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主持人:凡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地方,必定拥有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的创新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创新引擎?

  陈强:创新生态牵涉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设施、平台、社会关系、文化、科学家精神、制度供给等多个方面。良好的创新生态可以激发和催生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和发展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演化为生态与生态之间的比拼。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也体现了党中央对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态势变化的战略思考。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打造良好创新生态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创新生态具有多样性,分别与不同类型的科学和产业活动相适应。要实现科学治理,必须加深对其特征及机理的认识,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上海正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应该分别从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出发,增进对其“四链融合”机理的理解,谋划治理逻辑。其次,创新生态具有复杂性,涉及繁复的主体互动、要素聚合、能力集成及机制联动。上海要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不仅要关注条件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要素浓度,更要促进范式转换,依托现有基础,着力提升生态位势。再次,创新生态具有动态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数字化、智能化及社会化特征愈加明显,很难精准预判重大科学活动的突破方向、规模和节奏。因此,创新生态治理要适当降低治理重心,为社会创新力量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赋能,为其能量释放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最后,创新生态具有开放性,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顺畅的要素流转和能量交换。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方面,打造上海模式。

  李万:营建世界级的创新生态,需要从主体、要素、机制和环境多方面努力。一要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新型基础研究机构。面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基础研究出现的新趋势,鼓励涌现一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于探索基础研究“无人区”的多元化投入、开放式创新、现代化治理的新型研发机构。二要高度重视“软要素”,努力掌控基础研究的话语权。要高度重视期刊杂志、论坛会议、学会组织、网络学术社区、关键领域经验数据知识库等在提出科研创意、塑造科研规范、建构学术标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在优势领域掌握世界基础研究的关键议题和研究潮流,使得上海成为世界基础研究重要议题的创生地。三要建立企业投入和开展基础研究的创新机制。优化财税政策手段,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风险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促进面向从0到1的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形成企业以原始创新实现对关键前沿领域的战略性颠覆。四要塑造开放竞争、追求卓越的优良研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科学仪器产业,持续更新科学设施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推出更具前瞻性、吸引力和颠覆性的大科学计划,吸引全球科学家来沪开展合作交流和实施创新型研究,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科学枢纽城市。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人民观点)

下一篇:沿着大运河看江苏——工业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