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年过去了,成果如何呢?我们看到:上海戏剧学院“416女团”用戏腔唱古风歌曲的视频风靡全网;游戏《原神》中糅合了戏曲元素的“神女劈观”唱段甚至引起国内戏曲界各个剧种众多艺术家下场翻唱,在视频网站动辄百万播放量,成为时尚的校园文化……

   随着“戏曲进校园”政策不断推进、深化以及国家对美育、戏曲教育越发重视,大中小学的学生与戏曲之缘也越结越深,他们不仅是“戏曲进校园”的受益者,有机会接触、认识戏曲,更自发成为传统戏曲的传承者、传播者甚至是研究者。

  戏曲传承实现由“进校园”到“驻校园”

  踢腿、开胯、耍棍……这些是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三年级学生乌达木六年来的日常,他从三岁半开始练京剧基本功,如今依然保持每周末七、八个小时的训练强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金帆京剧团负责教师陈艳丽介绍,近些年学习戏曲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京剧团从最初发愁“找寻学员”,到现在“择优录取”后仍有300余人,见证了京剧的走俏。“要以戏曲教育的方式来育人,而不是只作为一种才艺培养。”陈艳丽认为。

  “我不会有学京剧挤占孩子学习其他科目时间的顾虑,京剧基本功也算是体育锻炼的一种,不但能让他强身健体,而且现在‘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孩子还变得更加自信、开朗,经常给同学们分享京剧的知识。”乌达木妈妈说。

  “重视美育,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美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而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指出。在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戏剧(含戏曲)更是被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明确将戏剧(含戏曲)列入义务教育五大艺术课程,戏曲实现由“进校园”变“驻校园”。

  学校内,与美育、课后服务等关键词结合的戏曲元素越来越常见,融入教学体系中。“发挥戏曲的美育功能,要防止以戏曲演出和知识讲授代替美育,要把美育融入教育框架设计之中,让戏曲真正发挥滋养心灵、提升审美素养的作用。”胡一峰说。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悠扬的戏曲从教室传出,在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每当中午,学校都会给孩子们播放京剧经典选段。为了让小学生充分体验京剧的趣味,学校还举办了“京剧节”,由语文老师进行京剧知识的科普,美术老师教大家自己动手画脸谱。

  许多中小学纷纷聘请戏曲专业人士来教学,力求学生对戏曲不仅限于表面了解,更能走向专业化,培育戏曲人才。“戏曲进校园必须有专业人士放下身段,主动、积极地进校园,培育专业的戏曲人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周星说。

  “云上”青少年“票友”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互联网+戏曲”带来的大流量传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越来越多“互联网一代”是自己在网络上了解到戏曲而成为“曲友”“票友”的。“新媒体弥补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馆’的艺术,比如戏曲等传播上的缺陷。年轻人和互联网的‘亲密’关系,使他们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传统艺术。”周星说。

  在手机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上,京剧、豫剧、秦腔等名家选段,都有近3000万的播放量,这类手机音频软件保存了各派戏曲的珍贵录音资料,戴上耳机就能沉浸在戏曲名家的唱段中。“我经常在抖音、快手上看京剧,还会在喜马拉雅上听已经过世的李宗义的《大闹天宫》。”三年级的乌达木说。

  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上的戏曲“名场面”片段更是常突破百万播放量,而且视频平台往往会有意扶持传统戏曲类视频发展。今年初,B站播出了一场以戏曲为特色的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快手直播推出“今朝我登场”与“戏曲大师父”两个戏曲直播IP,让直播间的观众感受到戏曲魅力,单场直播看播量达152.8万,获得点赞188万次。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中提出:“通过高雅艺术、高质量的文娱产品、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占领网络阵地,培养对真善美的敏感力和鉴赏力。”“我经常在B站上看戏曲相关的视频。随着中国国力发展,戏曲近年来重新被重视起来,相关的视频不仅产量高,质量也高。”来自台湾的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成员郑庭绎说。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我们这十年》“人民视角”里的中国故事

下一篇:吉林农民摄影十年变化扫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