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珠宝知识科普 作者:佚名 热度:
金刚石属高级晶族矿物,对称型为3L44L366L29PC,按照对称型的特点分析,应有六面体(6)、八面体(8)、菱形十二面体(12)、三角三八面体(24)、四角三八面体(24)、四六面体(24)、六八面体(48)7种单形以及由单形构成的聚形出现,在金伯利岩中还出现了一种较低对称型为3L344L36P的六四面体(24)单形。
晶体构造按布拉维空间格子为两个立方面心格子的平行叠列体。晶体格架由四面体组成的立方面心结构,每个四面体中心与四顶角的碳原子以共价键紧密相连,由于共价键具饱和性和定向性,因此结合得十分坚硬、紧密。
金刚石晶体构造常数-
化学成分:C;晶系:等轴晶系;对称型3L44L366L29PC;空间群O7h=Fd3m Z=8;单位晶胞:a=3.56A6。 金刚石晶体形态类型
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金刚石晶体形态分为单晶、连晶两类,单晶约占60%。按晶体形态划分为平面晶体、曲面晶体、平面-曲面晶体。连晶约占40%,按晶体连生方式划分为双晶连晶、晶体连生。
单晶 平面晶体 平面晶体是一种未经熔蚀的晶体,根据布拉维法则:晶面应该是网密度较大的面网组成,因此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金刚石的标准晶形是平面八面体,但由于岩浆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会出现(111)晶面生长不一致性,因而构成不同晶体形态。 平面晶体在岩筒中约占总含量70%,岩脉中约占总含量20%。
(1)平面八面体:是内成稳定阶段金刚石相、膨胀阶段金刚石相的基本结晶形态。金伯利岩中所保留的平面八面体金刚石,都是膨胀阶段金刚石相的结晶产物。
平面八面体由面平、棱直的八个面组成,晶体面角为109°28 14",和70°31 46",晶面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为60°或120°,由于增长补充晶棱,使八面体晶形有18种形态。
阶梯状八面体是金刚石的生长形态,在平面八面体的(111)晶面上出现三角形阶梯状生长层,由于阶梯密集增多,(111)晶面逐渐缩小,阶梯逐步代替晶棱,形成假菱形十二面体。
阶梯状八面体金刚石大量形成于岩筒相膨胀阶段金刚石相中,占平面晶体的85%,这一现象说明了膨胀阶段金刚石相中存在金刚石继续生长的条件,但由于受到结晶时间的限制,晶体一般生长不大。阶梯状八面体的晶体特征是没有遭受岩浆浑圆化作用,但晶面仍有蚀象产生。
(2)六面体:是膨胀阶段金刚石相由于温度降低不利于八面体形成而产生,因此主要分布在岩脉相金伯利岩中。
人造金刚石六面体晶面呈平滑状,金伯利岩中晶面粗糙。
(3)平面八面体(阶梯状八面体)一六面体聚形:由于膨胀阶段金刚石相温度、压力的不稳定变化形成以六面体为主的聚形晶(图5)及以八面体为主的聚形晶。
曲面晶体
曲面晶体是一种熔蚀状晶体,当金伯利岩岩浆由内成稳定阶段转入侵入阶段,在浑圆化作用下形成。金刚石(110)晶面面网密度大则先熔蚀,这是由于面网密度大的晶面,一定是面网间距大容易受到破坏的缘故,(111) 晶面具更大的面网密度,但由于受到(111)面的双层面网结构的控制,第一层面网保护了第二层面网,因此(111)晶面又是金刚石在熔蚀作用中最稳定的面网。
在熔蚀作用过程中,晶棱、顶角与岩浆作用大于晶面,因此熔蚀程度大于晶面,其中顶角由于只有二个键与晶体联结,岩浆熔蚀程度大于由三个键与晶体联结的晶棱。
八面体与六面体金刚石代表了两种不同形成条件,因此由平面八面体变为曲面晶体,首先是熔蚀为曲面四六面体,由于早期八面体形态上的差异,熔蚀后形成的曲面晶体是不一致的。 曲面晶体的外形特点是晶棱成外突的弧形曲线,晶面为外凸的弧形曲面,曲线与曲面相交变成弧形。
曲面晶体是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金刚石晶体,大量的宝石级金刚石加工、切割都来源于曲面晶体,它具有颗粒大、质量大,品质佳等优点。
曲面晶体金刚石在岩筒相中占总含量的30%±,岩脉相中占总含量约80%±。
(1)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在金刚石曲面晶体中占绝大部分,但等轴状的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却十分罕见,出现的晶形大都沿某一晶轴压扁状的变形晶和歪晶,这是由于岩浆内压力作用的结果。
(2)曲面六八面体:具八面体结晶习性的曲面四六面体,系八面体向菱形十二面体,熔蚀过渡形,因此菱形十二面体晶棱明显,六八面体晶棱有一弧形弯曲。
(3)曲面六四面体:具四面体结晶习性的曲面六四面体,认为是四面体结晶习性的八面体熔蚀变化形成,具有明显十二面体晶棱,六四面体晶棱是弯曲的。
(4)曲面四六面体:具六面体结晶习性的曲面四六面体,具有明显的菱形十二面体和六面体晶棱。
(5)曲面八面体:由于晶棱、晶面都成弯曲的孤形,顶角钝化,外形浑圆状。
平面-曲面晶体
包含了两种不同形成条件。一种是由于平面晶体的局部熔蚀产生的聚形品;另一种是在新的条件下,沿早世代曲面晶体的晶轴继续局部生长的异形晶,它们具有同一性的全部对称要素,代表了两个世代的结晶特征。
当八面体熔蚀成具有六面体的结晶习性的四六面体过程中,由于(110)晶面、晶棱、顶角熔蚀程度的差异,形成平面八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平面八面体-曲面六八面体、平面八面体-曲面六四面体、平面八面体-曲面四六面体、平面八面体-六面体-曲面四六面体、平面八面体-六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六面体-曲面四六面体、六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等八种聚形晶。金伯利岩中平面八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占平面-曲面晶体的绝大部分。
异形晶在金伯利岩中绝大部分是由曲面菱形十二面体与平面八面体(阶梯状八面体)组成。
连晶
双晶连晶 金刚石的(111)晶面是唯一的双晶面,双晶轴垂直于(111)晶面,双晶接合面平行于(111)晶面,属尖晶石双晶律。
按双晶类型分以下5种:
(1)接触双晶连晶:由两个金刚石单晶以简单的尖晶石双晶律结合,这种双晶的晶形多为沿双晶轴成扁平的板状晶形,另一种为两组八面体尖晶石双晶律,依(111)晶面接合形成六角星状晶体。
(2)聚片双晶连晶:由两个以上金刚石单晶组成,(111)双晶接合面互相平行。
(3)环状双晶连晶:由3~5个金刚石单晶组成,(111)双晶接合面不平行形成环状。由于金刚石晶体面角为70°31 46",或109°28 14",因此环状双晶连晶的极限是六连晶,在六连晶中由于五个晶体面角所占的位置,使剩余的只有7°21 10",形成金刚石发育不完全现象,在金伯利岩中常以五连晶出现。
(4)球形聚合连晶:由于八面体的每条补充晶棱都可以构成环状双晶的双晶轴,当这种环状双晶在空间无限的发展聚合,形成球状连晶,这种特殊的连晶称为红晶石,球形聚合连品在其表面具三角形、五角形、六边形环。
(5)穿插双晶连晶:两个金刚石单晶互相穿插,双晶接合面不规则状,这种双晶连生多出现在六面体晶形中。
晶体连生
金刚石晶体聚集在一起,但不是以双晶结合方式连生,与结晶轴的关系分为下列3种连生方式。
(1)平行连生晶:金刚石的结晶轴互相平行排列,因此内部构造是连贯的。
(2)交叉连生晶:金刚石的结晶轴互相交叉分布,因此内部构造是不一致的。
(3)平行-交叉连生晶:由平行连生及交叉连生的聚合金刚石连生体组成。
金刚石晶面熔蚀现象 金刚石在金伯利岩岩浆的浑圆化作用下,使晶体上布满了各种形态的蚀象,与此同时与金刚石伴生的镁铝榴石、镁橄榄石、铬尖晶石等同样产生了蚀象。
浑圆化作用包含了熔蚀作用,尤其是内成稳定阶段金刚石相中的金刚石,晶面蚀象严重,膨胀阶段金刚石相中的金刚石,由于熔蚀作用较短,蚀象一般不明显。
复杂的金刚石蚀象,在晶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它反映了晶体构造特征,三方生长层(阶梯状)是生长态,复三方生长层认为是熔蚀态,蚀象按形态分为11种。 倒三角凹坑蚀象 在平面-曲面晶体的八面体(111)晶面上,与(111)三角形晶面构成反向平行。由于熔蚀程度不同,三角形大小不等,小的成显微状,大的占据一定晶面,三角形的锐角在不断熔蚀作用下形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凹坑深浅不一,浅的凹坑平缓状,深的为三角锥状,在三角形凹坑中,还可出现阶梯状。三角形凹坑在晶面上分布有的十分密集,也有稀疏状零星散布于晶面上。在三角形凹坑底部,还可出现更小的三角凹坑蚀象分布。三角形凹坑蚀象与晶体均造关系为三边一底与八面体面网平行。
四角凹坑蚀象
在平面-曲面晶体的六面体(100)晶面上,它与六面体晶面外形差45°,四角凹坑大小不等,小的成显微状,大的占据一定晶面,凹坑深浅不一,有的成四角锥状,在四角凹坑中可出现阶梯状,在同一晶面中可出现几组大小四角凹坑蚀象分布。四角凹坑蚀象与晶体构造关系为四边一底与八面体、六面体面网平行。
晶体构造按布拉维空间格子为两个立方面心格子的平行叠列体。晶体格架由四面体组成的立方面心结构,每个四面体中心与四顶角的碳原子以共价键紧密相连,由于共价键具饱和性和定向性,因此结合得十分坚硬、紧密。
金刚石晶体构造常数-
化学成分:C;晶系:等轴晶系;对称型3L44L366L29PC;空间群O7h=Fd3m Z=8;单位晶胞:a=3.56A6。 金刚石晶体形态类型
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金刚石晶体形态分为单晶、连晶两类,单晶约占60%。按晶体形态划分为平面晶体、曲面晶体、平面-曲面晶体。连晶约占40%,按晶体连生方式划分为双晶连晶、晶体连生。
单晶 平面晶体 平面晶体是一种未经熔蚀的晶体,根据布拉维法则:晶面应该是网密度较大的面网组成,因此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金刚石的标准晶形是平面八面体,但由于岩浆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会出现(111)晶面生长不一致性,因而构成不同晶体形态。 平面晶体在岩筒中约占总含量70%,岩脉中约占总含量20%。
(1)平面八面体:是内成稳定阶段金刚石相、膨胀阶段金刚石相的基本结晶形态。金伯利岩中所保留的平面八面体金刚石,都是膨胀阶段金刚石相的结晶产物。
平面八面体由面平、棱直的八个面组成,晶体面角为109°28 14",和70°31 46",晶面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为60°或120°,由于增长补充晶棱,使八面体晶形有18种形态。
阶梯状八面体是金刚石的生长形态,在平面八面体的(111)晶面上出现三角形阶梯状生长层,由于阶梯密集增多,(111)晶面逐渐缩小,阶梯逐步代替晶棱,形成假菱形十二面体。
阶梯状八面体金刚石大量形成于岩筒相膨胀阶段金刚石相中,占平面晶体的85%,这一现象说明了膨胀阶段金刚石相中存在金刚石继续生长的条件,但由于受到结晶时间的限制,晶体一般生长不大。阶梯状八面体的晶体特征是没有遭受岩浆浑圆化作用,但晶面仍有蚀象产生。
(2)六面体:是膨胀阶段金刚石相由于温度降低不利于八面体形成而产生,因此主要分布在岩脉相金伯利岩中。
人造金刚石六面体晶面呈平滑状,金伯利岩中晶面粗糙。
(3)平面八面体(阶梯状八面体)一六面体聚形:由于膨胀阶段金刚石相温度、压力的不稳定变化形成以六面体为主的聚形晶(图5)及以八面体为主的聚形晶。
曲面晶体
曲面晶体是一种熔蚀状晶体,当金伯利岩岩浆由内成稳定阶段转入侵入阶段,在浑圆化作用下形成。金刚石(110)晶面面网密度大则先熔蚀,这是由于面网密度大的晶面,一定是面网间距大容易受到破坏的缘故,(111) 晶面具更大的面网密度,但由于受到(111)面的双层面网结构的控制,第一层面网保护了第二层面网,因此(111)晶面又是金刚石在熔蚀作用中最稳定的面网。
在熔蚀作用过程中,晶棱、顶角与岩浆作用大于晶面,因此熔蚀程度大于晶面,其中顶角由于只有二个键与晶体联结,岩浆熔蚀程度大于由三个键与晶体联结的晶棱。
八面体与六面体金刚石代表了两种不同形成条件,因此由平面八面体变为曲面晶体,首先是熔蚀为曲面四六面体,由于早期八面体形态上的差异,熔蚀后形成的曲面晶体是不一致的。 曲面晶体的外形特点是晶棱成外突的弧形曲线,晶面为外凸的弧形曲面,曲线与曲面相交变成弧形。
曲面晶体是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金刚石晶体,大量的宝石级金刚石加工、切割都来源于曲面晶体,它具有颗粒大、质量大,品质佳等优点。
曲面晶体金刚石在岩筒相中占总含量的30%±,岩脉相中占总含量约80%±。
(1)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在金刚石曲面晶体中占绝大部分,但等轴状的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却十分罕见,出现的晶形大都沿某一晶轴压扁状的变形晶和歪晶,这是由于岩浆内压力作用的结果。
(2)曲面六八面体:具八面体结晶习性的曲面四六面体,系八面体向菱形十二面体,熔蚀过渡形,因此菱形十二面体晶棱明显,六八面体晶棱有一弧形弯曲。
(3)曲面六四面体:具四面体结晶习性的曲面六四面体,认为是四面体结晶习性的八面体熔蚀变化形成,具有明显十二面体晶棱,六四面体晶棱是弯曲的。
(4)曲面四六面体:具六面体结晶习性的曲面四六面体,具有明显的菱形十二面体和六面体晶棱。
(5)曲面八面体:由于晶棱、晶面都成弯曲的孤形,顶角钝化,外形浑圆状。
平面-曲面晶体
包含了两种不同形成条件。一种是由于平面晶体的局部熔蚀产生的聚形品;另一种是在新的条件下,沿早世代曲面晶体的晶轴继续局部生长的异形晶,它们具有同一性的全部对称要素,代表了两个世代的结晶特征。
当八面体熔蚀成具有六面体的结晶习性的四六面体过程中,由于(110)晶面、晶棱、顶角熔蚀程度的差异,形成平面八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平面八面体-曲面六八面体、平面八面体-曲面六四面体、平面八面体-曲面四六面体、平面八面体-六面体-曲面四六面体、平面八面体-六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六面体-曲面四六面体、六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等八种聚形晶。金伯利岩中平面八面体-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占平面-曲面晶体的绝大部分。
异形晶在金伯利岩中绝大部分是由曲面菱形十二面体与平面八面体(阶梯状八面体)组成。
连晶
双晶连晶 金刚石的(111)晶面是唯一的双晶面,双晶轴垂直于(111)晶面,双晶接合面平行于(111)晶面,属尖晶石双晶律。
按双晶类型分以下5种:
(1)接触双晶连晶:由两个金刚石单晶以简单的尖晶石双晶律结合,这种双晶的晶形多为沿双晶轴成扁平的板状晶形,另一种为两组八面体尖晶石双晶律,依(111)晶面接合形成六角星状晶体。
(2)聚片双晶连晶:由两个以上金刚石单晶组成,(111)双晶接合面互相平行。
(3)环状双晶连晶:由3~5个金刚石单晶组成,(111)双晶接合面不平行形成环状。由于金刚石晶体面角为70°31 46",或109°28 14",因此环状双晶连晶的极限是六连晶,在六连晶中由于五个晶体面角所占的位置,使剩余的只有7°21 10",形成金刚石发育不完全现象,在金伯利岩中常以五连晶出现。
(4)球形聚合连晶:由于八面体的每条补充晶棱都可以构成环状双晶的双晶轴,当这种环状双晶在空间无限的发展聚合,形成球状连晶,这种特殊的连晶称为红晶石,球形聚合连品在其表面具三角形、五角形、六边形环。
(5)穿插双晶连晶:两个金刚石单晶互相穿插,双晶接合面不规则状,这种双晶连生多出现在六面体晶形中。
晶体连生
金刚石晶体聚集在一起,但不是以双晶结合方式连生,与结晶轴的关系分为下列3种连生方式。
(1)平行连生晶:金刚石的结晶轴互相平行排列,因此内部构造是连贯的。
(2)交叉连生晶:金刚石的结晶轴互相交叉分布,因此内部构造是不一致的。
(3)平行-交叉连生晶:由平行连生及交叉连生的聚合金刚石连生体组成。
金刚石晶面熔蚀现象 金刚石在金伯利岩岩浆的浑圆化作用下,使晶体上布满了各种形态的蚀象,与此同时与金刚石伴生的镁铝榴石、镁橄榄石、铬尖晶石等同样产生了蚀象。
浑圆化作用包含了熔蚀作用,尤其是内成稳定阶段金刚石相中的金刚石,晶面蚀象严重,膨胀阶段金刚石相中的金刚石,由于熔蚀作用较短,蚀象一般不明显。
复杂的金刚石蚀象,在晶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它反映了晶体构造特征,三方生长层(阶梯状)是生长态,复三方生长层认为是熔蚀态,蚀象按形态分为11种。 倒三角凹坑蚀象 在平面-曲面晶体的八面体(111)晶面上,与(111)三角形晶面构成反向平行。由于熔蚀程度不同,三角形大小不等,小的成显微状,大的占据一定晶面,三角形的锐角在不断熔蚀作用下形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凹坑深浅不一,浅的凹坑平缓状,深的为三角锥状,在三角形凹坑中,还可出现阶梯状。三角形凹坑在晶面上分布有的十分密集,也有稀疏状零星散布于晶面上。在三角形凹坑底部,还可出现更小的三角凹坑蚀象分布。三角形凹坑蚀象与晶体均造关系为三边一底与八面体面网平行。
四角凹坑蚀象
在平面-曲面晶体的六面体(100)晶面上,它与六面体晶面外形差45°,四角凹坑大小不等,小的成显微状,大的占据一定晶面,凹坑深浅不一,有的成四角锥状,在四角凹坑中可出现阶梯状,在同一晶面中可出现几组大小四角凹坑蚀象分布。四角凹坑蚀象与晶体构造关系为四边一底与八面体、六面体面网平行。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翡翠菩提
下一篇:金刚石晶体分析(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