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尝三鲜立夏乃立夏节的重要活动。此时春去夏来,万物欣欣向荣,大自然生机勃勃,日渐鱼鲜菜碧,果熟瓜肥,向有迎夏与尝新的习俗。《淮南子》载:“是月农始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由此可知,尝三鲜由来已久。三鲜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指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指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指海螺、河豚、鲥鱼。在东北,地三鲜有婆婆丁、荠荠菜、小根蒜;树三鲜是榆树钱、柳叶酸浆、椴树蜜;水三鲜是鲤子鱼、水蝲蛄、小河虾。

  立夏节这天,“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薄,地三鲜煮熬为汤,仅供一啜而已。”

  大秤秤人

  “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传说起源于三国时代。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则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

  立夏这天,人们在村口大树上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秤,秤钩悬一把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秤人。七八岁的小孩排成队,依次坐到箩筐里称。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各人记住自己的斤数,“苦夏”之后,待“立秋”时再称一次。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立夏进补

  吃立夏蛋。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只蛋,力气大一万”,“立夏吃只蛋,石头能踩烂”。立夏时节,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古人认为,鸡蛋圆溜溜的,象征生活幸福美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立夏吃蛋,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亏损消瘦等苦夏症状。也有一种说法: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只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

  立夏,鸡鸭鹅蛋大丰收的季节,“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其实是阴阳与五行之和,这是儒家所谓的“和”状态,也是道家所谓的“道”与“气”,都与“善”、“美”有着密切关系。生意经信奉“七”,甚至超过“八”,“七上八下”,七代表“七翘”,是上进。

茶叶蛋.jpg

  唐代诗人卢仝有诗吟唱《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中国传统小吃之一。

  吃扒糕。扒糕,用荞麦面制作,夏天凉吃,佐料配以腌胡萝卜丝、蒜泥、辣椒油,还有就是用芝麻酱、芥末酱、酱油、醋等混合勾兑的酱料。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受很多人青睐。主要是因为荞麦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吃夏饼。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经常用于母亲送给已出嫁的女儿。立夏吃夏饼,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说。夏饼是将和好的面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制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面饼,祈丰收,其乐融融。

  吃炸酱面。炸酱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和蛋白质,营养饱满。但是炸酱面的猪肉脂肪含量过高,常吃者易发胖,容易造成油脂摄入超标。建议在食炸酱面时,可少放点瘦猪肉,多放点黄瓜,萝卜丝等配菜,以此降低一碗炸酱面所含的热量。

  吃五虎丹。五虎丹(五种水果)及三两半药(党参、黄芪、当归各一两,牛膝半两),以防暑日好人三分病。

  饮食养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 |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 | 玉历检来知小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