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莫氏家族到了莫建成的祖父莫如珍这一代,木工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如今横亘于渭河之上的卧桥便出自莫如珍之手。《渭源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由县长黎之彦、马象乾倡建主持,乡绅白玉端、徐立朝督工,陇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仿兰州雷坛河卧桥修建木质卧式桥,在县城南门口新址修建,建成纯木悬臂拱桥。今人都知渭源卧桥的艺术价值所在——通体不用一颗铁钉,采用中国传统木工工艺的榫卯结构,悬空而造。据说后来兰州的五泉山卧桥就是渭源卧桥的翻版。

  陇西人说到莫如珍,总会提及一个“换柱”的神奇故事。据说当地的西堡药王庙建成后,有一根中柱木质不佳,主管人意欲抽换,请问莫如珍能换否?详细观察后莫如珍作了肯定答复。又问,需若干人?莫答,得60人。于是主管去,准备第二天集合众人来动工。谁知莫如珍于当晚招来他家兄弟侄男等八九人着手动工,到天明时已将柱子换妥了。其“神技”于是乎轰动一时,名噪城内,传为佳话。

  在莫建成的记忆里,早年间他家的庭院里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它们也是莫建成对过往岁月的最美好记忆。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家族命运的跌宕起伏,那些东西都流逝损毁了。

  C.桑梓情怀

  从2008年到2016年,莫建成携子女,集家族之力,筹资数百万元两次修葺保昌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彼时保昌楼被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获得两次拨款维修,现在保昌楼四围墙外的树木多就是在那个时候栽植的。时间来到2008年时,保昌楼已经百年时光,风剥雨蚀,尘蒙虫蛀之后的保昌楼业已破败不堪,局部梁架变形,斗拱移位,楼身倾斜,随时面临坍塌危险。

  保昌楼之于莫建成的意义想是他人所无法触及和感悟的。他的家祖以巧手哲思之名,起于陇上,建树斐然之誉,受仰于乡梓。每每念想到这些,莫建成心中总是充满着感佩之情——既敬佩家祖的卓越技艺,更感念乡亲们的情义。

  修葺保昌楼是装在莫建成心里多年的夙愿,不仅仅是为了续写陇西文脉,延绵陇西文明,更重要的是铭记先辈创建之功,感念乡梓厚爱之情。在他看来,在新的时代,保昌楼更具有其不寻常的意义,今天的保昌楼对陇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仍然是一个标识,它凝聚着建楼者当初的那一份祈愿和梦想——护佑陇西老百姓生活富裕,事业昌盛。

  文物修葺是需要花钱的,而且还不少,修保昌楼的资金从哪里找?没有迟疑犹豫,莫建成态度鲜明——修葺资金由他和子女来筹。“不论筹钱有多难保昌楼都一定要修。”这是莫建成心中最执着的意念。从2008年到2010年的那次重修工程历时近三年,耗费巨资。

  负责筹钱的莫建成还闲不住,时不时他就从兰州跑到陇西的重修施工现场勘查,为了保昌楼能修旧如旧,他还不厌其烦地跑村串乡找老艺人,听他们讲修建古建筑楼阁的细节;也找文物专家就修葺方案一遍遍地进行完善。到了施工期间,当时已六十过了的人也不顾及年岁,兰州陇西两头跑得更勤了,为了保证质量,还从北京请来了彩绘画工精雕细刻。

  八年后莫建成再度筹资修葺保昌楼,这一次,除建门更垣、移土扩院,增修石坡路、石阶、山路等除朽布新完善设施之外,最主要的是祈福殿、菩萨殿、爬山碑廊、山门、四角亭、土地庙、僧舍等一些建筑进行修葺和恢复重建。这一举措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戴,被赞誉是顺遂了民愿、重塑了民风、恢复了民俗。仅一个爬山碑廊就长数十米,此碑廊名为文昌铭,集纳了以王了望为代表的40余位陇西古今名士的书法碑刻,真草隶篆书法诸体琳琅满目,碑廊既接续了当地崇文之风,又显现了陇西历史文化之厚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修葺过程中得到定西市委领导、陇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有力支持,使维修工程顺利竣工。

  可能没有谁能比莫晓松更懂父亲莫建成对家乡的感情。莫建成在这里出生,秉承家祖懿德,潜心孜孜于艺术并终有成就的成长过程中多得乡梓们的关切。“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桑梓之情,其谁能忘?离乡多年但莫建成始终心系家乡,他自筹资金收集、研究、出版清初书坛巨擘王了望墨迹选辑、陇西历代诗书画作品选集、明代宫廷大画家边景昭研究等,而捐图书、帮乡梓之举更是不胜枚举……莫晓松心里明白,在这些点滴小事背后是父亲感念乡梓的真挚之心。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陇南:古代氐族的摇篮

下一篇中山铁桥建设历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