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1959年6月,冶金工业部根据祁连山地质队提供的第一份镍储量报告,抽调精兵强将汇聚金川,永昌镍矿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我国镍钴工业发展史。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1955年以来先后建立起来的马宗山队、花牛山队、硫磺山队等9支地质队伍合并到了祁连山地质队,使得祁连山地质队迅速壮大起来。1959年,大学生、技术员、工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云集到茫茫戈壁上,成为金川最早的创业者。

  为了共和国早日甩掉“贫镍”的帽子,一时间,龙首山下钻机轰鸣、红旗招展、人头攒动、捷报频传。自行实验、设计、施工,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金川一期工程,在短期内打通了生产流程,奠定了中国镍钴生产工艺技术体系的基础。

  为了便于勘探,永昌镍矿地勘组将整个龙首山划分为4个矿区,发现孔雀石标本的一矿区实验性钻探初战告捷。

  1959年4月15日,为了加快镍矿的勘探进程,祁连山地质队队部又从酒泉迁至永昌县白家咀子。

  建厂初期,为了早出矿、早产镍,在设备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一线的开拓掘进就采用手工作业,用钢钎、铁锤打眼,耙子、簸箕手工选矿,抬筐、架子车运输,没经验、没技术……这,便是当时极其困难条件的真实写照。

  1961年,永昌镍矿更名为金川有色金属公司。1964年,第一条冶炼生产流程建成投产,并成功生产出高冰镍2041吨、电解镍22.43吨。

  奠定中国镍钴工业的基石

  金川第一代创业者们,在当时风吹石头跑、背冰化雪、口粮严重不足、有可能被冻死饿死的条件下,揭开了中国镍钴工业的大幕,仅用5年时间就奠定了中国镍钴工业的基石,改变了我国镍钴及铂族贵金属长期依赖进口并受制于人的局面。当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金川时,赞誉金川的矿产资源是个不可多得的“金娃娃”、是我国的“聚宝盆”。

  随着1966年万吨规模的金川一期工程建成,一座由我国自行勘探、设计、施工和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的采、选、冶联合企业,崛起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这是困难时期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中国镍钴工业的开发建设,几乎与矿山的勘探同步进行。

  从1958年的秋天算起到1965年,祁连山地质队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完成了一矿区、三矿区和四矿区的勘探,为国家探明镍储量112万吨、铜55万吨。相当于为国家找出了22个大型镍矿,11个大型铜矿。

  1964年8月至1965年9月,在祁连山地质队提供的翔实数据中,一矿区先后进行了三次露天矿岩石松动性大爆破,实现了井下和露天联合开采,大大缩短了金川矿山建设的周期。而此时,祁连山地质队的队员们已经全部开拔到仅隔着一条山沟的三矿区和四矿区进行最后的地质编录和铜镍储量计算。

  1965年,第四矿区勘探结束,勘探证实是规模有限的贫矿后,地质工作者们将目光投向了二矿区。

  其实,早在1959年至1960年间,地质工作者们就已经对二矿区进行过摸底探矿,但结果却让人失望。

  整个二矿区地表无任何矿化显示。打了19个普查钻孔,除东部见到贫矿体外,大多数钻孔落空,且西部的超基性岩体有封闭的趋势。此时,一矿区、三矿区和四矿区已经探明,如果不进行深部找矿,意味着地质队就要撤出金川。

  形势极为严峻!何去何从,年轻的中国地质勘探者们面临抉择。最初的勘探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现在又要回过头来继续勘探二矿区,祁连山地质队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

  是停钻终孔还是继续打下去?

  祁连山地质队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果暂不停钻,向省地矿局汇报。

  汤中立执拗而倔强地提出,钻机向下再打200米。结果奇迹般地发现了深部大型富矿体,这便是后来的二矿区。金川一跃跻身世界超级硫化铜镍矿床行列。

  二矿区隐伏矿体富、大、深、碎,储量丰富,占据金川矿区储量的65%,是金川公司的主力矿山,投产初期没办法实行机械化,只能用气腿子人工打眼爆破,电耙出矿。

  从当初的手拉肩扛到现如今全部机械化作业,从最初的年产几十万吨到如今的几百万吨,二矿区已成为国内有色冶金行业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大型现代化矿山。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闹元宵,你知道哪些兰州传统习俗?

下一篇河西记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