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住在新搬进的房子里,苏进财看着自来水哗哗入桶,不自觉地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能够喝上甘甜的洮河水,这样的日子,苏进财想都没想过。

  苏进财是安定区葛家岔镇黄家湾村段家门社村民。曾几何时,水成了生活在陇中地区人民的伤痛。

  “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安定区民间艺人朱熙武的快板,这样讲述着当地过去吃水的心酸。

  引洮一期工程通水后,情况改变了。一池碧水,带来了入口的甘甜,带来了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带来了群众增收的铿锵底气。

  曾经极度干旱缺水的会宁县,用足水资源,探索推进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万亩万座”设施蔬菜产业。2020年,全县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其中设施瓜菜1.57万亩,露地瓜菜18.43万亩,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

  安定区鲁家沟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以上,是当地北部干旱山区典型代表。

  “以前没人要的地,现在一亩700元的流转费,还要现钱。”鲁家沟镇将台村党支部书记彭明海说,自从引洮工程通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蔬菜及各种特色农产品。

  看着将台村这几年靠种蔬菜日子越过越好,小岔口村村民李军生也忙着转型发展。“我今年在将台村流转了300多亩地,种植西芹和毛芹。今年芹菜价格不错,相信可以有个好的收成。”李军生说。

  据了解,2020年,安定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8.5万亩,产值26亿元。

  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一个个牛羊养殖场已具规模,一个个企业落地生根……引洮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唤醒了陇中大地的发展活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喝上甘甜的洮河水,这几年,甘肃不断扩大工程覆盖范围。受益区在规划之初的安定、陇西、渭源、临洮、榆中、会宁6县区的基础上,增加了通渭和天水城区。受益人口由规划之初的154万人增至308.5万人。

  为了用好、用足来之不易的洮河水,甘肃还持续向安定关川河、会宁祖厉河、榆中宛川河等7条河流输送生态扶贫水,河流水质、沿河生态和城乡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截至2020年底,引洮一期工程累计供水4.58亿立方米。洮河水蜿蜒流淌,深刻地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持续发力 水之梦在延续

  引洮一期工程通水了,但陇原人民对水的追逐没有停止。

  2015年8月,总投资73.06亿元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开工,吹响了强劲的进军号角。

  作为引洮一期工程的延伸,二期工程总干渠长95公里,从一期工程末端马河取水,沿渭河和祖厉河的分水岭,行至会宁党家岘以北的马家河沟,再沿葫芦河与祖厉河分水岭至会宁县大山川结束。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涉及范围更广、受益人群更多。将解决定西、白银、天水、平凉4市的安定、陇西、通渭、会宁、武山、甘谷、秦安及静宁等4市8县区268万人以及通渭、会宁、秦安、静宁4个县城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二期工程是引洮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的关键。工程建成后,将彻底解决甘肃六分之一人口饮水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省中部严重干旱缺水问题,夯实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因为“翻山越岭”,引洮二期工程和一期工程一样,需开凿大量隧洞。沿线共171座隧洞,隧洞总长达369公里,占整个工程线路总长度的65%。

  其中,总干渠的95%都由洞渠构成。地质条件还很复杂,工程实施难度非常大。22号隧洞总长度达10.44公里,是二期工程中竖井最深、斜井最陡、涌水量最大、塌方最多的隧洞,是制约工程的“卡脖子”标段。

  面对陇中干旱地区群众期盼,水利人深知他们肩负的使命。为加快开挖进度,甘肃省水投公司多次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现场指导技术难题,为隧洞顺利贯通提供技术支撑。

  面对竖井施工中出现的13个断层及6次涌水,参建各方集思广益,通过灌浆封堵及强排水措施艰难施工,强行推进至井底。

  面对主洞施工过程中发生的13次大塌方,参建各方攻坚克难,通过稳固塌方渣体坡脚、封闭掌子面等有效措施科学处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历时5年,2020年10月17日,在参建各方共同努力下,22号隧洞终于贯通。这也标志着,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总干渠全线贯通。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兰州的一抹红色印记

下一篇【探寻初心】兰州战役 解放西北的关键一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