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铮铮铁骨,碧血丹心,无数红军健儿血洒西征路,在河西大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迹。如今,时光虽过去80余载,但英勇的红西路军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烙印在人民心中,先辈英烈的业绩和名字为世人永远铭记。

  “瓜州是红西路军与国民党马步芳军队做了最后一场殊死拼战、召开了西征以来最后一次军事会议、进行了西征失利后最后一次成功突围的地方。”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馆长宋利安说,“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书写了西征最为卓绝的一段征战历程,充分展示了红西路军将士忠诚于党的军魂意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困难面前不低头、强敌面前不畏惧的革命精神。而今,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已展示出强大的教育功能和精神力量。”

  历史回音

  红色基因根植于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在酒泉市肃北县,有一座名叫石包城的小乡镇。84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走出祁连山在这里休整,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从那一天起,这里种下了红色革命的种子,一个个壮烈而又动人的红色故事随着人们的传颂让石包城远近闻名。

  回顾历史,缅怀先烈。1936年11月,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悲壮历程。1937年4月6日,李卓然、李先念率领的红西路军西行支队进入考克赛地区,16日从大龚岔口走出祁连山,当晚抵达石包城。

  走进石包城乡村记忆馆,随着讲解员于丽娇的介绍,红西路军历经千难万险走出祁连山、牧民诺尔布藏木给红西路军当向导、帮助红西路军解决衣食困难,以及草原牧民救助红军的动人故事,一一展现在眼前。

  “村里当时住着一二十户牧民群众,红西路军到来时,一些牧民躲了起来,后经向导诺尔布藏木的解释,村民陆续回村,并购买了粮食、盐巴、牛羊等物资支援红西路军。”讲解员于丽娇说,红西路军在石包城乡休整后,于4月20日凌晨向安西蘑菇台方向行进,最终经过安西最后一战,摆脱敌人,进入新疆。

  红西路军在肃北境内的近半个月,红军战士与肃北人民凝结的深情厚谊,至今仍在肃北草原上流传。

  “外祖父是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汉子,他凭借自己熟知的地理环境,避开危险地方,连续几昼夜带路,引导红西路军西行支队进入石包城休整,后帮助购买粮食、盐和牛羊,最终将军队安全地送出祁连山,到达蘑菇台。”诺尔布藏木的外孙女旦·达林其其格说,外祖父支援红西路军的壮举得到了大家的尊重,他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娜仁其其格是红西路军指战员何延德的女儿,现为肃北县人社局干部。“1935年,父亲随红军长征北上,后参加红西路军向西征战,在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敌军冲散,他忍着困乏沿着疏勒河谷来到肃北,后被留下来照顾战友,因无法找到大部队,善良敦厚的蒙古族兄弟收留了父亲。”娜仁其其格说,父亲在肃北安家落户,与肃北蒙古族姑娘结了婚。后来,他还担任了乡长、县招待所所长等职务。目前,何延德的七个子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老一辈革命精神,为肃北县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84年前的春天,红西路军西行支队这支浴血河西的英勇部队走出祁连山,抵达肃北县石包城。“那段历史是草原人民第一次接触到红色思想,他们与部队建立起了深厚友谊,使红色基因根植于心。”肃北县委宣传部部长袁兵德告诉记者,石包城乡村记忆馆作为肃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讲述石包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历史展现使红色精神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永续传承。

  记者手记

  信念的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穿行于河西走廊,找寻80多年前那段红色记忆。一路走来,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信念的淬炼。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革命之歌,数万将士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红西路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段历程中,我们主要“截取”了红西路军走出祁连山后继续西进的一段革命历史。从1937年4月16日西行支队从大公岔口走出茫茫祁连山,到4月底余部陆续到达星星峡,这段看似仅有十余天的历程,却在红西路军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中更让人铭记于心。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探寻初心】征战张掖 忠诚信仰书写祁连壮歌

下一篇【探寻初心】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革命的接待站 战斗的指挥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