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原标题:【探寻初心】

  陇右工委革命运动:信仰之火 可以燎原

【探寻初心】陇右工委革命运动:信仰之火 可以燎原

位于陇西县的陇右工委纪念馆。 本版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探寻初心】陇右工委革命运动:信仰之火 可以燎原

观众在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探寻初心】陇右工委革命运动:信仰之火 可以燎原

陇西县陇右工委纪念馆展出的部分革命文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温 波 薛 砚 文 洁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邢剑扬

  “陇右”一词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临洮、渭源、陇西均为陇右大县。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点燃了陇右人民的革命斗志。

  信仰之火,可以燎原。陇右秘密党组织以这方热土为根据地,领导陇西、临洮周边数十县人民群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走向解放,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革命堡垒“红窝子”

  1943年1月,在红军长征的影响下,甘肃省南部的汉、回、藏、东乡族人民在进步分子王仲甲、肖焕章等的领导下,发动了“甘南农民起义”,起义遍及陇西、临洮、渭源等20多个县,参加者达10万余众。因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起义最终失败。

  甘南农民起义失败后,幸存下来的毛得功等起义骨干人员,在敌人的追捕中四处躲藏,后经可靠人介绍,辗转住在了陇西县云田镇马家山倾清洁家。

  倾清洁的父亲倾永祥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是当地群众口中的“倾善人”。毛得功等革命者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影响了这家人,使其一步步从吃斋念佛、与世无争的传统家庭转变为敢冒杀头风险、勇敢地为革命者提供食宿、掩护行动,坚如磐石的“红窝子”。

  随后两年,郭化如、杨友柏、高健君、牙含章、万良才等共产党员也陆续隐藏在倾清洁家,发展党组织和展开统战、武装斗争等工作。

  2021年3月的一天下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间“红窝子”。三间土房几经风雨剥蚀,仍保留原貌。大门一侧有一间陇西当地常见的“高房”,一层放杂物,二层住人。高房一般修建在大门口,可用于守护庄院和观察外面的情况。顺着窄窄阶梯拾级而上,进到高房探看,房间不足十平方米,床铺上方的墙上有一个小窗,窗口正对着进村的山路,只要有人进山,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早早就看见了,是个绝佳的观察点和隐蔽点。

  坐在这个院子里,倾清洁的孙子倾志义讲述了这间高房背后的故事。

  当时国民党大肆遣令地方反动武装开展“清乡”,千方百计搜捕共产党员。一天深夜,正在开会的郭化如和万良才从高房的小窗观察到,山上有敌人要下山“清乡”。当时,有的参会同志认为应该尽快撤离,但郭化如十分镇定,他判断,这个庄子人烟稀少,敌人不熟悉地形,相反隔壁一处村庄地势更近且人员活动较为明显,所以敌人肯定首先选择从另一个村庄展开“清乡”。果不其然,敌人选择了另一条小路下山搜捕。

  这样惊心动魄的危急时刻很多,但郭化如等共产党员都能机智应对,化险为夷。

  1946年10月,中共平东工委联络员吴友奎在临洮县开展革命斗争工作,秘密发展熙宁镇公所户籍干事魏发科入党,并建立了平东工委临洮城区直属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定西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1947年2月,中共陇渭支部在倾清洁家成立,开启了陇右地区革命斗争的崭新一页。

  很快,这样的“红窝子”遍布陇西城乡。

  在陇西双泉乡坡坡屲山腰,住着一户原姓人家,主人原治业为人厚道,支持革命,很快被接纳入党。这个农家院落,当年有座宽大的南房,炕上能住十多人。陇渭支部成立后,这里常常成为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开会、食宿的地方,被称为“大店里”。“大店里”经常“宾客”盈门,“高朋”满座。

  1947年8月,高健君、毛得功传达中共甘肃工委指示,根据斗争需要,将中共陇渭支部改建为中共陇渭工委,原治业家成了党组织的重要指挥所。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探寻初心】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革命的接待站 战斗的指挥所

下一篇【说陇史】兰州五泉山:神秘的甘肃提督神道碑,原来是他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