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原标题:【溯源甘肃】班彪、班超父子的凉州情结

【溯源甘肃】班彪、班超父子的凉州情结

武威南城门

【溯源甘肃】班彪、班超父子的凉州情结

武威市磨嘴子出土的西汉彩绘 对弈六博俑

【溯源甘肃】班彪、班超父子的凉州情结

班超塑像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元辉

  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陕西扶风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学多才,致力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为其子班固撰写《汉书》奠定了基础。他撰写的多篇赋文,展示了卓越的文学才能。

  班超(公元32年-102年),字仲升,班彪之子,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他投笔从戎,随军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长达31年的时间里,让西域50多个国家重新归附汉朝,为西域的回归与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父子二人都与凉州有一段不解之缘。

  班彪避难陇右建功业

  班彪二十多岁时,正值新莽末年政局混乱,长安大乱,他离开家乡避难陇右,前往天水依附隗嚣割据势力。班彪到达天水的确切时间,《后汉书·班彪传》记载:“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这里面的“更始败”,指的应该就是更始三年(公元25年),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更始政权土崩瓦解,刘玄被迫向赤眉军出降。估计班彪离开家乡避难陇右,应在公元25年左右。

  当时的隗嚣占据天水、武都、金城一带,势力强大。隗嚣询问班彪对时局的看法,班彪谈古论今,对答如流,并乘机劝说隗嚣归依汉室,结果未能如愿。为了继续劝说隗嚣不要争夺天下,而应当归附刘秀,班彪写下著名的《王命论》一文。但是隗嚣执迷不悟,听不进去。班彪觉得此地不宜久留,听说河西一带由同乡窦融管辖,于是又辗转前往河西。

  前往河西的途中,班彪写下了著名的《北征赋》。从赋文中“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等语句中可大致看出班彪前往河西的路线——他进入甘肃宁县,途经镇原县境,路过平凉西北,来到宁夏固原,然后继续西进,抵达河西。《北征赋》写了班彪沿途所见所闻,吊古伤今,表达了班彪渴望和平安定的家国情怀。

  班彪来到河西,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窦融在河西采取了比较宽和的政策,“上下相亲,晏然富殖”,使河西一带成为一个比较富庶与安宁的地区,特别是姑臧(武威)更为富饶。《后汉书》说:“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为了保卫河西安宁,窦融不断加强军事力量,“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辄破之”,并修筑了点将台——窦融台,加强姑臧城防御。这一系列举措,为保障社会安定创造了良好条件。

  窦融早就知道班彪的才能,见到班彪,十分恭敬地对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并且任用他作从事(幕僚)。《后汉书·班彪传》记载:“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班彪替窦融出谋划策,精心辅佐,用来抗拒隗嚣,并规劝窦融归附汉室。窦融审时度势,听从了班彪的谋划,向刘秀奉书献马,表示愿意归附。刘秀大喜,赐给窦融玺书,授窦融为凉州牧,窦融从此归附东汉王朝。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窦融奉诏带班彪等部下一同来到洛阳。光武帝刘秀问窦融道:“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从中可以看出,在窦融归汉的过程中,班彪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刘秀十分赞赏班彪的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任命他为徐县令。

  班彪在凉州期间,专心致力于史学。他一生“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的《后传》为其子班固后来撰写《汉书》奠定了基础。以班彪为代表的中原士人在王莽之乱后纷纷避难陇右,在当时政治格局的变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对于河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回忆录里的长征往事

下一篇【文物中的历史】关陇道上的河峪摩崖石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