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化和长城文化
什么是文化?在中国古代的语境里,解释“文化”一词被引用最多的是《周易·贲卦》里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里的“文”是纹理、现象,“化”是化育、治理。“文”和“化”分别是对象和方式。汉代有了“凡武之光,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观念,“文化”成为一个词语与“武功”相对应,有了“教化”之义。我们可以把古代汉语里的“文化”概括地理解为以文化人,是一种主客体之间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甚至可以理解为培育、涵养乃至自修自省。也就是说,就传统语境而言,文化是人和群体的变化过程。而人的变化是受外界社会生活影响而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把文化当成一个概念。解释这个概念因为语境、领域以及发生角度的不同而众说纷纭、不可调和。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给出了著名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在《辞海》中除了给出文化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定义,也给出了文化是一个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长城作为一种军事建筑,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长城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动因、组织方式以及建造方法、发生效果的不同,产生的历史资源也是多方面的。而一种事象可以被称为一种文化,必然要与人产生一定的关系并且在时间的推移中形成了某种传统并加以延续。长城文化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与长城有关的所有的人的活动。作为一种文化,长城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是多样的。从长城建造的形制来讲,全国各地各不相同,但基本是以“墙”为主要形式。从建造材料来讲,有石质的、有土质的,也有砖砌的,甚至利用了枝条、柴草等材料,但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从功能来讲,今天的研究者大部分主张长城是防御和保卫和平的。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后来者研究的结论与当时的主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客观的。长城伴随着历史而生,按照当前的文化概念,长城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形质的(物质的)、规制的(思想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延展意义上的)三种类型。
嘉峪关的长城文化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就现存遗迹来看,是明代万里长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建筑,是历史留下的一笔财富。保护、传承、弘扬长城文化,是历史赋予嘉峪关以及更多研究者的责任。
作为器物的长城文化。通俗地讲,就是从物质的角度讲“有什么?”随着学人对长城研究的深入,对长城文化的认识也不断拓展。比如长城的形态,除了分布在大地上不同位置的关隘、墙体,围绕着这些军事核心而修建的堡寨、壕堑、墩台、烽燧、边墙也被渐次纳入长城的形态,这使得长城的形态不断丰富。具体而言,嘉峪关长城有矗立了650余年的关城本身,还有围绕着关城为核心分布在周边的城、墩、燧等,它们都属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建筑就是长城文化“有什么”的具体内容。可以说,围绕着长城本体而形成、建造的所有附属设施都是长城文化作为器物的部分。
当然,从“有什么”的角度出发,纳入视野的还有众多的方面。那些不同时代关于长城修建、管理等方面记录、碑记、方志、图籍等历史文献同时属于作为器物的长城文化内容。总之,与长城有直接关联的客观存在、实物都应该是作为器物的长城文化。
作为制度的长城文化。应该讲,这是长城文化中属于思维和思想观念的部分。以嘉峪关关城为核心形成的军事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关于长城修建的历程,从选址建关到形成完备的军事体系,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明明白白地记录不同历史时期对长城的修建、维护等的过程,我们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布局”“如何完成这样的布局”等的问题,这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权稳定、军事形势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既然是军事建筑,伴随着它产生的必然有戍守制度,我们需要弄清楚以嘉峪关关城为中心执行了怎样的军事配备制度,尤其是军事人员配备,这样的配备在明代肃州卫、甘肃镇乃至整个北方边防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能够了解嘉峪关长城军事防线在整个明朝边防策略中所处的地位。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这么多类型的军事建筑,囿于交通工具,面对突发情况它们之间是按照怎样的制度来传递信息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展示伏羲文化精神标识
下一篇: 镌刻在麦积山石碑上的历史印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