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晋瑜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重建

  德国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简涛提出,申遗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保存传统文化,保留、保存我们的优秀文化。可是太专门地人为地设定一些目标,就是对我们原有的民间信仰或者其他的进行扭曲或者肢解,有些背道而驰。“为了适应、符合申遗的要求,千方百计地把原有的这个东西进行改造,来迎合这种需要,不利于原有的民间文化的保存和研究。”

  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做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说:“什么样的民间信仰可以符合文化遗产的标准?第一点是传统性,民间信仰是有历史渊源的,有一个传承过程,这是起码的标准;其次是按伦理性去进行鉴别、考量,能够对社会团结,对民众生活健康的民间信仰可以做文化遗产;第三如果要把一些传统的民间信仰作为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其濒危性应该考虑。”萧放认为,对于其他的民间信仰也应该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关注民间信仰的复兴或重建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在今天浮躁而功利的社会里,有一些民间信仰其实也在向西土上发展。

  怎么样去重建我们这个民间信仰?萧放认为,首先需要非常宽松的一个氛围,其次,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让老百姓表达信仰的精神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金泽指出,文化遗产没了背后的信仰,没有了精神支柱,其产生和维护以及传承,本身都成了问题。

  “‘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的举办将会延续下去。从中国历史来看,构成几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的民间信仰如果加以好的引导,对构建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定能起到促进作用。”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学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孟白表示。早在十几年前,他就曾在文章中指出,出版社为学者提供服务,一般是后期介入,即出版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在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应积极介入学术研究的前期,如资助支持学者的有出版价值的研究项目,通过主办学术会议和创办期刊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多年来,学苑出版社一直也身体力行,尽量为学术界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我们总在说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走出去不是大跃进式的喊句口号就能实现的,先要有基础,而基础就是长年坚持不懈地收集、整理、出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九三学社中央的支持下,学苑出版社能提供平台加强两岸学者的交流和凝聚力,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拓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孟白说,在本届论坛上,来自海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同一个民间文化研究目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多学科在热点话题中产生交流碰撞,更能开阔大家的视野、触发多方面的研究思考。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风花雪月话“白回”

下一篇穿越千年的毕摩文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