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原标题:领略金城历史文化之美

  中国甘肃网7月27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郑丽君)7月26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媒体采访团来到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参观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秦腔博物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用镜头和文字聚焦金城文化,记录触动内心的精彩瞬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一幅剪纸版《清明上河图》吸引了不少媒体人的关注。据了解,这幅剪纸,是由兰州市七里河区的一位普通农妇龙瑞迎严格按照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放大起稿的。作品中细腻之处,几乎每一位人物的面部表情都清晰可见。画上的每处场景剪刻得精致传神,将北宋时期的商贸盛景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惊叹。

  “我来自河南,当看到兰州有这样一幅描绘河南开封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的《清明上河图》剪纸,感到了一种奇妙的文化连接。一个普通的兰州农妇能创作出这样刻工精细,形象传神的作品,让人惊叹。这幅作品体现出了人民群众对剪纸艺术的热爱。让我看到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传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依靠群众无限的创造力。”周口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伟宏说。

  在秦腔博物馆,采访团成员被特色的陈展设计和精美的展品深深吸引,伴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述,大家了解了秦腔艺术的发源、兴盛和传承,无不为其深厚艺术内涵和顽强生命力所折服。

  南昌日报社时政部主任王少波告诉记者,“在秦腔博物馆里看到了最早的秦腔唱本、脸谱、老杂志、老戏票、唐代的戏俑等实物资料,这些细节和这份用心足以见得地方政府对于秦腔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些天沿着滨河路往西走,看到树荫下一些秦腔爱好者自发聚集在一起演唱秦腔,锣鼓家什齐全,演员表演专业,围观市民众多,气氛其乐融融,不得不叹服秦腔在民间的影响力,也足以看出兰州人民对于这项古老艺术的热爱和坚守。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戏曲,秦腔让我想起了家乡南昌的青音和采茶戏,对于两个地方来说,如何进一步保护民族性地域文化,如何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一个共同课题。”

  当天下午,媒体采访团来到兰州读者集团,重温《读者》杂志创刊以来的历史,细细品读甘肃出版事业发展的奋斗故事。在读者博物馆,现场很有年代感的旧式印刷机、珍贵的手写稿件、限量版的木刻藏书券……唤起了媒体人的回忆,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读者伴随了我一整个学生生涯,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一个西北内陆地区,能出版这样一本有全国影响力的杂志,产生轰动的‘读者效应’。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媒体人韩劲松说。

  “我是读者的老粉丝,从1982年就开始订阅读者了。每次拿到最新的杂志,我都会迫不及待地翻看序言和诗歌。这本书在前进的路上指引了我。”长治日报社编委、监察督导室主任杜培武说。

  采访团一行纷纷惊叹于兰州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古代文化到现代文化,兰州已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又有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相信今后兰州能够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谱写发展新华章。”王少波说。




上一篇延续历史记忆 彰显城市特质 文化传承和繁荣成就兰州文化自信

下一篇一场《读者》杂志的“粉丝见面会”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