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原标题:在“无人区”里探奇观(新语)

  杨 暄

  一旦“慢跑”中的科学家拨动到灵感的琴弦,看似“无用”的原始创新成果就能如核裂变般爆发出巨大能量

  

  试想这样一幅图景:广袤幽深的原野上,人烟稀少。科学家们散落其间,或低头寻觅,或仰头望天,或喃喃自语,或兴奋大呼。他们形容各异,言语不同,唯一相通的是眼中闪烁着追求真理的微光。星星点点,汇聚成炬,照亮未知,将科学的边际推向更远方。

  当然,这只是一种对基础研究的罗曼蒂克式的想象。如今,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那么它到底有多重要?简单来说,基础研究就是“根科学”,是科学体系的源头,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通过基础研究,才能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变未知为已知。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科学大厦的地基,那么地基牢不牢,决定了科学大厦建得高不高。而夯实地基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由好奇心驱动、进行前沿导向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这有赖于科学家于烟涛微茫中寻找奇思妙想,在未知的世界里自由探索,拓展人类认知科学的疆域。

  因此也有人说,科学家就是探险家。在“无人区”里探奇观,既是浪漫的,也是艰难的。

  自由探索很容易“失败”。创新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探险之旅不会一帆风顺,沿途必会有迷雾、风暴和海啸。而且,每一次颠覆式创新的背后,都是一场“慢跑”,沿途没有鲜花、掌声、光环,往往需要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努力,默默前行。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

  从来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基础研究。只有宽容失败,才有从容探索;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对于“失败”的每一次宽容,都在涵养敢担风险、勇攀高峰的科研生态,孕育下一次创新的成功。而一旦“慢跑”中的科学家拨动到灵感的琴弦,看似“无用”的原始创新成果就能如核裂变般爆发出巨大能量,推动文明进程的跨越式发展,以浩荡之势开辟崭新天地。

  仰望天宫巡河之壮阔,微观量子世界之精深。近年来,我国科研取得瞩目成就,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但基础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不小差距,基于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仍不多见,需要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做“有用”的显功,也做“无用”的潜功。二者共同推进我国科研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没有勇闯“无人区”的胆识,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得多远。

  若没有“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定力,哪可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壮哉斯言!




上一篇诗歌剧《大海的回声》上演

下一篇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通过验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