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新华社台北4月13日电(记者黄扬、章利新)梆子声起,乐曲激荡。位于台北的台湾戏曲中心里,台湾豫剧团的演员接连登台为戏迷演示唱腔。

  “唱得中不中?”主持人问道。“中!”观众用河南话高声叫好。

  台湾豫剧名角王海玲此刻身在观众席中,一袭素雅纱衣,满面春风地为台上后辈鼓掌喝彩。

从“大胆”传承到“奇巧”创新——她们见证豫剧在台湾70年发展历史

  2017年11月23日,王海玲献演豫剧《观·音》。《观·音》巧妙穿插了她曾经扮演过的经典角色,是对王海玲58年豫剧表演生涯的一次回顾与致敬。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 摄

  “大胆”传承

  “从我的老师张岫云算起,豫剧在台湾经历70年,传承四代人。”王海玲说。

  20世纪50年代,豫剧演员张岫云率团在高雄左营落地生根。1959年,当时仅7岁的王海玲因机缘巧合,加入了台湾豫剧团的前身“飞马豫剧队”。作为张岫云亲传弟子,她时常听老师回忆剧团成立之初的时光。

  王海玲印象尤深的是,老师说起在金门演出时,胡琴一响,观众便开始鼓掌,“好多阿兵哥听见乡音,眼泪就掉了下来”。后来,王海玲到世界各地公演,当地侨胞看到剧团,如见亲人般激动。那一刻,她“忽然理解了老兵们的乡愁”。

  早先,为保证原汁原味,学员听着大陆的豫剧唱片学习唱腔。尽管多数唱片只有唱段,但能听到来自豫剧家乡的声音,已是十分珍贵。

  团员们依照唱段推想剧情、编排剧本。如何把人物演活演好,全靠演员自己体悟。王海玲年纪虽小,却敢想敢为、敢唱敢演,因此被团员称作“王大胆”。她照着剧本想象人物反应,反复听唱片,从配乐唱腔里揣摩人物情感、设计舞台表演。她尤其钟爱豫剧名家常香玉、崔兰田的唱段,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凭着这套方法,王海玲积累了信心,也探索出别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不论生旦净末丑,也不管文戏武戏,我都尝试,都能演。”王海玲说。编剧施如芳赞叹说,什么样的剧,王海玲都敢挑战。

  几十年艺术生涯里,王海玲演绎过上百出剧目里的各类角色,成就台湾豫剧史上一抹绚烂多姿的靓丽风景。

从“大胆”传承到“奇巧”创新——她们见证豫剧在台湾70年发展历史

  2013年9月15日晚,台湾豫剧团新编豫剧《花嫁巫娘》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山剧院上演。王海玲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女承母业

  光阴荏苒,曾经的小学徒“王大胆”已从剧团退休。王海玲将更多时间投入豫剧的弘扬传承,为新生代演员做“绿叶”。剧团专门筹划“王海玲经典传承计划”,筛选经典剧目,改编之后排演。

  “这个计划是为了把精华留存下来。”王海玲希望新生代演员在老戏中获得历练,把唱念做打基本功练扎实。

  1998年第一次到河南公演后,王海玲时常赴大陆交流,与豫剧名家切磋技艺。

  随着两岸豫剧交流增加,豫台两地建立了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河南省选派人才赴台,与台湾豫剧团协力打造精品剧目,同时交流学习剧场营销经验;台湾豫剧团则选派年轻演员到河南学习舞台表演、唱腔设计等。

  在传承计划滋养下,台湾豫剧团涌现出一批能挑大梁的青年演员,王海玲的大女儿刘建华便是其中之一。

  2005年考入台湾豫剧团以来,刘建华陆续担纲过数十部作品的主要角色,广受戏迷喜爱。

  “我喝着豫剧的奶水、淋着歌仔戏的雨水长大。”曾长期接受闽南歌仔戏训练的刘建华认为,豫剧在台湾70年,孕育出新特色,也有助歌仔戏发展。

  在台湾,像刘建华这样“剧种跨界”的年轻人渐渐增加。如今,不少歌仔戏的学生会与台湾豫剧团一同排演豫剧剧目,从中汲取舞台表演、器乐演奏的经验。例如5月将上演的武侠豫剧大戏《镖客》,就有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班学员参与。有台湾学者表示,很多歌仔戏传人的戏曲艺术功底、知识涵养,都得益于豫剧团的浸润。

从“大胆”传承到“奇巧”创新——她们见证豫剧在台湾70年发展历史

  为庆祝成立70周年,台湾豫剧团将于5月献演武侠大戏《镖客》。2023年3月2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扮演男主角的刘建华(左)表演了戏中的精彩桥段。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奇巧”创新

  说起女儿刘建华、刘建帼,王海玲笑称,她们“打娘胎起就听豫剧,出生便带着戏曲DNA”。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五个一百”书写自信自强的中国

下一篇国宝画重点丨来看看这个以“玉”闻名的遗址公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