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通过研究文物,可以发现,中外在金器铸造和锻造领域的技术交流,始终不曾中断。在唐代,中国的制造工艺受到欧洲影响,在金器上会出现一些类似宫廷图腾的花纹。明代,中国形成本土特色的黄金花纹,纹饰和造型与之前的年代截然不同。到了清代,各式各样的图腾花纹则展现了东西方工艺,从互相学习到内发结合的过程。

  中新社记者:合东西之所长的文物,在当下应如何成为“外交使者”,让中外文化更好地交流、碰撞、融合?如何用文物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杨海涛:文物外交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一种方式是让文物赴外展出,直接走进外国人的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文物之美及中华历史之悠久。南博曾到日本、美国、欧洲等地展陈馆藏文物。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媒介,也就是文创产品达成。

  现在文物做成文创产品很普遍,但很多文创产品的公众接受程度却不高。在我看来,一是没有把文物中的故事讲透;二是展陈未能很好地表现出文物与时代的关系。对公众来说,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这对文创的要求很高,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外,文物的文创产品在部分题材的选择上没有充分贴近民众。大多数民众看到的“文物世界”和专家眼中的是不一样的。如何实现“双向奔赴”是我们需要做的事。而这种契合,不仅是与国内受众的契合,还要让海外受众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需要持续与受众进行交流,深挖其需求和兴趣点。

杨海涛:中国出土的最重金器如何与海外结下“金”玉良缘?

金兽赴日本参加外展。受访者供图

  从趋势来说,我们希望逐步打造沉浸式的博物馆,让大家“走”进去。以前,博物馆里都是讲解员说讲解员的,你能理解多少与我无关。现在,希望大家都参与进来,通过沉浸式的展览,以及跨文化、跨国界的展览,让中外实现文物交流、文化融通、民众互动。

  感同身受、分众传播是文物外交的重要一步。譬如金兽,其本身就是东西方交流的缩影,其造型就是中西方交融的实证。现在,各国间不仅通过外展学习交流,也互相研究彼此的文物。我希望能从学术层面的文物交流,逐步扩展至各国公众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加深东西方文明互鉴。(完)

  受访者简介:

杨海涛:中国出土的最重金器如何与海外结下“金”玉良缘?

  杨海涛,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典藏部副主任。国家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江苏省馆藏文物鉴定定级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长三角区域文物专家库成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特聘委员。

  研究方向为古代杂项文物鉴定、古代工艺研究、近现代文物研究、藏品管理研究等。著有《历代织绣》《漆器鉴赏收藏》《古代家具30讲》《古钱币》等专著,先后在《中国历史文物》《东南文化》《艺术百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专业论文和文章40余篇。多次受各级文物局、高校等机构邀请,担任文物鉴定、文物藏品管理课程讲授教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晋作木雕:木里有千秋【组图】

下一篇打造“莫高学堂” 弘扬敦煌文化【组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