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第三,出土一大批精美的秦文化漆器,这批漆器保存极其完好,其中不少工艺精湛、纹样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年代集中在秦代前后,为研究秦代漆器的生产流通、工艺美术和中国漆器发展史提供重要材料。

  第四,清理一批难得的秦文化饱水墓葬,为研究出关秦人的丧葬习俗、生活状况和文化变迁提供重要材料。

  第五,活化了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场景。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年代均集中在白起拔郢至西汉初,这些墓主多是楚、秦、汉嬗递——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多学科研究也清晰揭示当时南北人群的频繁迁徙与交融互动。这些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西汉初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大一统的进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案例。

  ——甘肃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该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南营水库以西,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近年来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组建吐谷浑考古项目组,对其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

  2019年,项目组发掘了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慕容诺曷钵第三子),该墓是目前发现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墓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同时,墓中出土墓志一合,时代明确,内容丰富,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区“大可汗陵”,墓志左侧面还刻有两行未能释读的文字,可能为吐谷浑本民族文字。2020年,在完成慕容智墓出土301件(套)文物保护修复的同时,在武威地区开展了大规模调査和勘探工作,发现并确认吐谷浑王族墓葬共计23座。

  2021年,以探明“大可汗陵”的具体方位、布局特征以及丰富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文化内涵为主要目标,考古队对武威地区新发现的长岭-马场滩区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随葬品290余件。从马场滩M2出土的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冯翊郡太夫人党氏墓志》可知,该墓群为唐代早中期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

  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现可初步将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分为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岔山村区(“大可汗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青咀-喇嘛湾区(“阳晖谷”陵区)及以党氏墓为代表的长岭-马场滩区(“白杨山”陵区)三大陵区。墓群整体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岗僻壤、马鬣开坟、地踞龙堆”的墓葬选址特征。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高等级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发现,生动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为推动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大遗址群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利用提供重要基础,为丝绸之路文化系统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6个入围项目包括:浙江余姚市施岙新石器时代稻田遗址、甘肃张家川县圪垯川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西安市江村大墓、江苏南京市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

  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创始于200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新时期中国考古学术讲坛,是中国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发现的展示舞台和考古新进展的学术讲台,旨在促进考古学术交流、推动新时期中国考古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来源: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上一篇星空有约丨3月20日金星西大距,公众可赏“启明星”

下一篇传承和传播“两翼齐飞” “互联网+”激活非遗生命力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