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扬古韵 鸣今声 京城会馆更“有戏”

正乙祠戏楼大门前。记者 郑娜摄

  在北京,若要体验京味文化,首选前门。前门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历史遗迹、文物众多,其中就包括诸多会馆旧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现存会馆建筑57座,列入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座。

  如何更好地利用会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部署下,一些会馆先行先试,持续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近日,记者走进修缮一新的会馆正乙祠,探访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经过改造后将如何展露新颜。

  “中国戏楼活化石”焕新颜

  从车水马龙的前门大街往南走,不一会儿便到了西河沿街。在这条东西走向、千余米的长街上,自清代至民国期间,曾经分布着众多银号、银行等早期金融业机构,至今留有数处中国早期金融业的实物遗存。正乙祠便是其中之一。

  走进正乙祠,入口的广亮大门气派而雅致,东西两侧墙面上是新绘的古画,一侧画着戏曲生旦净末丑的脸谱,一侧绘有《韩熙载夜宴图》管乐合奏的场景,吹着笛箫的五名女子横坐一排,一名打板的男子端坐在旁。一笔一墨勾勒着这座建筑的历史与当下。

  正乙祠也称“银号会馆”,原为明代古寺庙,清康熙初年由浙江银号商人集资,建立祠堂馆舍,供奉正乙玄坛老祖(即赵公明),通称“财神爷”。在这个坐南朝北的小院里,藏着一座二层戏楼。戏楼尺度不大,布局紧凑,装饰讲究,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文化地位。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戏楼,正乙祠曾经见证了京剧的兴起与发展,“命运不济”时也曾沦为仓库、兵营、煤铺、招待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重新恢复戏楼本貌。2018年12月31日,在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后,正乙祠关门谢客。此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

  “北方昆曲剧院对正乙祠戏楼的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协调推进对正乙祠的加固、重装工作,组织多方力量研讨探索如何用好、用活这座殿堂级的文化‘活化石’。”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说。

  据介绍,此次重修自去年启动,按照古建“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要求,对小院进行了彩画补彩和重新粉饰。旧时,会馆院落中都会留出白色的装饰墙,画师在上面绘出吉祥图案,彰显会馆地位。现在,“柿柿如意”“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等装饰画都已重绘完毕。走进游廊,好似入画,百年清音雅乐犹如在耳。

  与院落里清晰可见的变化相比,戏楼里的改造则隐藏着更多看不见的“秘密”。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导演、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告诉记者,戏楼内部首先对光源做了重新布局。此前,舞台灯光主要集中在大厅的主梁上,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将其挪至面对舞台的三面空间里,不仅更安全,也更富于变化。在戏台、廊柱、台阶、包厢等处则安装了LED冷光源,这些光源是可感的,便于观众登楼和演员下台互动。

  另一处别具匠心的“机关”,是藏在戏台上的升降多媒体纱幕投影。传统戏楼是开放型的空白舞台,舞台伸出,三面面向观众。多媒体纱幕投影将利用这样的空间特点,配合不同的演出内容做出变化,以此拉近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营造出“沉浸式”的观演体验。

  “我们的所有改造,都以文物保护为前提,既充分发挥戏楼小而美的优势,让观众感受传统演出空间的魅力,同时也运用了当下许多文化科技新潮元素,吸引更多年轻群体走近传统文化。”张鹏说。




上一篇清明放假学习不懈 书法赏析缅怀先烈

下一篇古籍保护这十年: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