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能让观众停下筷子的是美食纪录片,看完之后“按片索骥”买买买的还是美食纪录片。

  ——————————

  拍美食纪录片,“首当其冲”的挑战,可能是剧组成员的身材。

  拍《向着宵夜的方向》第二季,导演韩经国特地做过一个统计,在前期调研中,主创们吃了21个省份78个城市的814家店。《江湖菜馆》做前期调研,剧组一共吃了上百家馆子。

  幸好,创作者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能让观众停下筷子的是美食纪录片,看完之后“按片索骥”买买买的还是美食纪录片。

  美食纪录片其实一直都有,比如电视台做的一些探店、做菜的节目,但《舌尖上的中国》开辟了一种新的美食纪录片形态——“美食+人间”。大家一夜之间恍然大悟,原来,吃可以得到如此高水准的拍摄和观看。中华美食积攒了5000年的能量,一直没被“消费”,由此点燃的一场大爆炸,余波至今激荡。

  年轻人看美食纪录片,看的是职场、家庭、故乡、江湖……

  美食纪录片发展到今日,已经有了各种细分品类:按时间,从早餐到宵夜;按地域,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按种类,火锅、串串、面条、海鲜……不同的品类,寄托了观者不同的情感。

  比如,深夜食堂约等于人生有故事的代名词,宵夜也更配讲故事的纪录片,《宵夜江湖》《来宵夜吧》《向着宵夜的方向》《青春夜佰味》……

  宵夜,并非正餐,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很少有人吃宵夜。正因为此,宵夜的故事有了更多现代性。韩经国去了攀枝花,才知道这个四川城市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芒果,现在已是中国最大的芒果产地之一。芒果采摘需要夜间进行,所以当地发展出了丰富的宵夜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发明”了一个词——美食平民主义,用美食来反映真正的百姓生活,“美食纪录片只要把人的故事讲好,口碑通常不会差”。

  周逵觉得,接下来,午餐也应该好好拍一拍。早餐有关家庭,宵夜有关朋友,而午餐,和职业密切相关,“快递小哥、写字楼白领、大学教师,吃的午餐绝对不同”。一天中午,周逵过马路,看到一个送外卖的小哥拿隔离墩当餐桌在吃盒饭,“路过的人看他,他也在看路过的人,眼神和表情的交互,让人想到很多故事”。

  按地域分的美食纪录片,几乎涵盖整张中国地图,“风味原产地”系列有了贵阳、甘肃、云南、潮汕,还有《老广的味道》《千年陕菜》《湘当韵味》……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一边思念家乡,一边心怀远方,正好,这两样美食纪录片里都有。

  “我上大学的时候,想吃点家乡菜,只能去驻京办。现在的年轻人,互联网便捷,物流迅速,思念家乡了,点点鼠标就都有了。”周逵说,“美食成为年轻人对家乡的一种代称。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热干面、小笼包、肉夹馍、火锅等特色小吃,人格化地代表了各个省份。”

  “美食纪录片打通了一种情感的连接。”周逵说。年轻人看美食纪录片,看到的可能是职场、家庭、思想……食物把人和这些场景都联系了起来。

  还有一种美食纪录片,你很难界定它的分类方式,但一看,又都明白了,比如《江湖菜馆》。江湖,一个特别中国的概念,导致纪录片的旁白都有点像武侠小说。

  萦绕着浓烈烟火焦香的街头馆子,倔守着各自的性格,组成了这片草莽江湖。“在吃这个问题上,长沙人绝不将就,那些调子高的脾气,分贝值爆表的嗓门,一切都和吃的较真有关。这里面的精髓,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不逗霸。”什么是不逗霸?不重要,看了片子就知道。在《江湖菜馆》中,还有南宁友仔莫催、兰州满福得很、武汉有板眼……字都认识,组在一起的意思,只有那片江湖才懂。

  环境让人想进去、硬菜让人想吃、老板让人想结交——这是《江湖菜馆》的选择标准。《江湖菜馆2》监制屈楚说,这片“江湖”并非刀光剑影,而是市井烟火中的英雄本色。在那些菜馆老板身上,我们能看到“江湖气质”,比如讲究规矩、正直厚道、仗义豪爽。




上一篇文物修复师有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下一篇爱心助力苗寨非遗振兴【组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