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丰富的道德资源,而且包含丰富的制度和法制思想,是涵养制度意识、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本期学术版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这一主题,就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思想养分、理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当代价值、读懂礼的精神与价值等话题,约请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交流。

  ——编 者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特质

  郭齐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典章制度,涉及社会规范、文化制度、刑罚政令、行为方式等方面,蕴含着许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优秀传统制度文化,今天仍然具有调治人心、惩恶扬善、保护生态等价值。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特质,从中汲取制度建设、道德建设的丰富养分,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具有因革损益、与时偕行的特质。社会的合理构成和有序运转,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关系作为纽带,而健康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维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建构的制度依据是礼法,在中华传统制度文化演进中礼法也在不断变革与发展。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先民就提出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种创新精神,集中反映在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关于礼法的不断认识上。广义上讲,礼法是礼乐刑政的统称,具有整饬社会秩序、维护长幼之序、节制骄奢淫逸等作用。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关于礼法的认识不尽相同。周公因应当时社会需要,增删和厘定夏、商两代的典章制度制礼作乐。孔子不固执于过时的礼,主张因革损益,力图拯救礼乐中所包含的道德精神,强调仁德是礼乐制度的真实内涵与精神。孔子并不排斥礼的规范意义,同时反对拘守礼文仪节。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其大意是说,义在内,礼在外;仁义是内容,礼文是形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主要思想是“仁义”和“仁政”学说。

  在儒家看来,人们正当的物质欲求应当得到满足,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物质财富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礼制来调节社会秩序,维系社会正常运转。荀子认为,人们的物质欲求需要社会规范加以调节、疏导、约束,才不至于造成纷争混乱,而礼制的目的在于安定人心,实现社会的秩序化。他强调,制度建设同其他许多事务一样,需要根据时代和实际的发展变化而改革创新。他说:“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这不仅讲明了体常与尽变的联系,而且揭示了守正与创新的关联。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是如此。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国古代吏治思想和做法既积累了丰富的治吏经验,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其中有不少封建糟粕,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以历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变迁史为例。孔子的“有教无类”“举贤才”理念,集中表达了民间从教育开放到政治开放的心声。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但荐举制也有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愈到后期愈加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东晋之后,这一制度弊病日深,门阀世族把持、垄断选举,庶族寒门子弟无缘仕途,使得此制度逐渐走向反面。到隋唐时代推行科举制,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考生自由报名,布衣之士有了为官的机会。从隋代到清代的1300多年间,科举制选拔出大量文武官员与后备人员,给社会与国家治理队伍注入活力。但自明代后期至清代,科举制运作逐渐僵化,于清代末期被废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全国累计发布古籍资源达7.4万部(件)

下一篇读书,看见更开阔的世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