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一个多月前,北师大盛世情书店的关门,又赚了一波读书人的眼泪。尽管,他们中不少人恐怕很久没进过书店买过书了,没准还有人暗暗惊异:没想到这书店还能活到这一天。

  “这年头书店根本开不下去。”“开书店绝对养不活自己。”每当有些特色的书店关门,类似言论时有出现。殊不知,在经历疫情冲击的2020年,全国新开了四千余家书店。

  3月30日,《2020-2021年度中国实体书店产业发展报告》在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等机构主办的中国书店大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开书店4061家,关店1573家,新开数是关店数的2.6倍。

   

  出乎不少人意料,一片唱衰声中,实体书店的生命力远比你想象的坚韧和顽强。坚守者并非全部出自文化情怀,其中也有人认准书店仍有“钱景”。与此同时,人们印象中的传统书店,也在挖空心思留住读者。

  2014年起,“倡导全民阅读”已经连续8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相关呼声更不绝于耳。在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看来,推进全民阅读,离不开实体书店的建设和有效服务。可传统书店的消亡似已不可逆转,业态转型仍在路上。

  在炼钢炉里锻造新概念书店

  闻名遐迩的798已经有点过时了。现在来北京,再想逛工业遗址,不少人会首选京西的首钢园。然而,工业遗址只可远观不便亲近,在首钢园里,如果想“深度”逛逛,你的选择截至目前似乎只有一家书店——全民畅读艺术书店。

  今年清明节假期,全民畅读艺术书店里人满为患。这个建在原首钢3号高炉“肚子”里的书店,虽然主打高冷的外国艺术画册,所售书籍单价动辄上百元,却热闹得像个菜市场。

  不少人慕名而来,但很多单纯只是来首钢园观光,并不知道这里是家书店,甚至进门后也不知道——在这个号称是书店的地方,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是餐吧。

  店内价格不菲的西餐简餐,明显比艺术画册更吸引人,虽然二者价格相仿。偌大的空间中,几乎所有可以坐的位置都有人在埋头吃东西。只有抬头用纸巾擦嘴时,无意间瞥到远处墙上书架的画册,食客们才会想起,这里其实是一家书店,他们进来的第一身份本该是读者。

  全民畅读艺术书店的设计堪称独具匠心,保持了首钢3号高炉原有的工业风,连书架都是钢铁制成的。其主设计师史洋曾参与过北京天桥社区的胡同改造,他把城市更新的理念带到这家书店的设计中。

  “在曾用于炼钢的3号高炉,我们决定锻造出一个书的城市。”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的史洋对记者说,“书是主体,但不是全部,只是沉浸其间,你随时随地都能遇到书,遇到它所蕴含的文化。”

  确实如此,虽然连店员们有时都会恍惚,这到底是不是一家书店,但不可否认,书仍然是这个空间最常见的元素。不过,由于是艺术书店,多数在售书籍都是厚重的画册,并且封着塑料膜,令人敬而远之。即使有人被其吸引,也都轻拿轻放、小心翼翼,仿佛在欣赏艺术品。

  文创显然是更容易亲近的文化。文创贩售区聚集的人数远超旁边的书架。无论做得多么花哨,大家也能认出那些文创产品无非是笔、本、书签、冰箱贴。其价格也很“轻量级”,一二十块钱就能来一份,作为自己打卡网红书店的纪念。无论日后用或不用,都没有负担,只是摆着,就已经很好看。

  这并不是“全民畅读”这个书店品牌的第一家店,但每家店中最赚钱的板块都是餐饮。“占比50%以上,”全民畅读品牌创始人兼CEO赵杰告诉记者,“所以不少书店同行都会说我是挂羊头卖狗肉,名叫书店其实在开饭馆。不尊重书,也不尊重读者。”

  对于这些质疑的声音,赵杰不以为意。他说自己是在用互联网思维经营书店。“羊毛出在猪身上”,在赵杰看来理所应当。他向记者举例说,欧洲油画描绘的贵族,有人边看书边喝红酒、吃奶酪,他认为那也是一种优雅,于是就让红酒和奶酪为书买单。

  “有些备受推崇的传统书店,书堆得令人窒息。读者选书看书,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饱读诗书的书店老板,总是声称自己不为赚钱,似乎卖不卖书无所谓,但聊天非得聊过你,逮着个客人就跟人PK。”赵杰说到这里笑起来,“他们卖的书也高深,有的让人连书名都看不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感受不到阅读的畅快。我觉得这也不算是尊重读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余华《文城》:悲情的重构

下一篇城市越大,书房面积越小……《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发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