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合浦还珠”出自《后汉书·孟尝传》。由于并不产粮,合浦人多以采摘珠宝为生。当地官员们有利可图,便强迫百姓以“竭泽而渔”的方式采摘珍珠。这给合浦一带的蚌蛤带来了灭顶之灾,导致珠宝产量锐减,引发民生凋敝、商路阻断的恶果,以至“贫者饿死于道”。孟尝到任后立即废除前任的做法,客观上促进了生态的恢复,蚌蛤数量也逐渐增加。在时人看来,正是孟尝“不事搜刮”的“德政”感动了天地,才让蚌蛤重回合浦。因此,“合浦还珠”有了为官清廉、布施德政的内涵。韩愈也曾为郑权作赠别诗,诗中就有“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回”(《送郑尚书赴南海》)一句,委婉劝喻郑氏勿贪得财货而搜刮民间。同时期的杨衡《送王秀才往安南》也以“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告诫友人应不忘本心,清廉为官。

  “薏苡”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据说,马援在交趾时常食薏苡以“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回京时便带了一车。时人见之,误以为车上装载的是南方搜刮来的珍宝。权德舆《送安南裴都护》即有“暂叹同心阻,行看异绩闻。归时无所欲,薏苡或烦君”,委婉传达莫要贪污的忠告。

  以任官之地的风景、物产、民俗、掌故入诗,同时寄寓善意的提醒,是赠别诗创作的常见手法和一般内容。可是,上述诗作如此密集地出现“饮泉”“合浦还珠”等典故,说明了时人对于该地区贪黩问题的重视,更流露出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士人在财富诱惑面前“持身守正”的道德自律意识。后人在评论上述诗作时常提及“忠厚”一词,如清人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说》评岑参《送张子尉南海》“忠厚之意盎然与楮墨之间”,又如近代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论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录事》“以训诫语为结,何等忠厚”。可以说,友人之间诫之愈切,则情谊愈深。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唐代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也在促使唐人思考应以何种态度面对巨大的财富诱惑。而他们用于砥砺道德的,恰恰是岭南地区深厚的廉政文化资源。也许,这就是上述诗歌留给今天最为宝贵的启发之一。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新疆喀什艺人自研水拓画开发文创产品

下一篇国家文物局:已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现场调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