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虽然今年继续为我们人类带来挑战,却有越来越多的濒危动物,生存机会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BBC推出的疫情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中,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娓娓道来的旁白,一再提醒我们人类行动与野生动物间的互动关系。
随着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全球主要城市均采取了隔离封锁措施。从那时开始,摄制组走遍了五大洲14个国家里的21个地区,拍摄记录了20种野生动物在海洋、草原、城市、乡村等不同地理生态单元的生存状态,独辟蹊径地记录和呈现新冠疫情引发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实验”。在这场实验中,当人类行动受到限制,动物的生存境遇中较少卷入人类活动,动物界可见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美国阿拉斯加东南部海湾的座头鲸不用与邮轮游客分享海域,可以安静地相互交流,幼崽成活率提高7%;肯尼亚莱基皮亚草原的犀牛不再遭人捕杀,实现1999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往日游人如织的佛罗里达州朱诺海滩,如今门可罗雀,濒危动物赤蠵龟得以重新回到海滩产卵,幼崽成活率提高了61%……
当全球主要城市零售行业纷纷歇业关门,城市人流量减少90%,动物们开始向城市中心进发。在南非圣卢西亚,河马大摇大摆地走向加油站;在以色列特拉维夫,胡狼在市中心的公园游荡;在智利圣地亚哥,美洲狮出没在人行道,不再顾忌人类的目光。
一个温和而富有冲击力的案例来自日本奈良。往年,奈良市会接待大量来自全球的游客,在这里生活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梅花鹿穿梭在游人中间,依靠游客投喂的米糠饼过活。当疫情来袭,旅游业凋敝,梅花鹿没有了游客投喂的米糠饼,要靠什么延续生命?纪录片生动地记录了梅花鹿在城市觅得隐秘角落,啃食青草叶子的场景,并附上研究者证明梅花鹿由此改善饮食结构的旁白。换言之,没有人类施舍的米糠饼,奈良的梅花鹿反而活得更好。
该纪录片以全球城市封锁时长作为线性叙事的时间刻度,“几个小时”“数天之内”“3个月”,按照小时、天数、月份等进行时间划分,将一年的拍摄周期切分成了8个不同的时间段落。其中,每一个时段,穿插着两三个甚至更多地域不同动物的生存样貌的截面,比如繁殖、捕食或抚育幼崽等。在短短48分钟内,镜头的空间跨度遍及五大洲,被拍摄的20种野生动物叙事长度不一。但是,它们的出场,通过今昔比较的叙事,在反复扣问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和谐共处。
新冠疫情对全球的旅行和工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地球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安静的一段时间”。事实上,该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叙事主题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但它借“防控疫情”这一特殊时刻,通过影视压缩时空的叙事手法,高密度地展示野生动物的生存境遇,浅显却有力提示人类一个基本事实:人类生活中的微小改变可以给全世界的野生动物带来重大影响。
面对公共危机的爆发,纪录片的首要责任是向公众迅疾展示真实的现场,从而消解社会恐慌,抚慰人心。据统计,疫情成为2020年全球纪录片的主要议题。2020年,中国共上线疫情纪录片44部,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都有制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纪录片。可以说,《地球改变之年》在这波“疫情纪录片潮”中是别出心裁的一部。它没有将镜头对准病毒本身或是人类社会的行动,而是对准野生动物,借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话题。
纪录片所提供的疫情之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另类洞察”,再次让人思考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局限,以及中国传统有机自然观在当下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迸发的思想活力。西方文化中的“自然”指向实体事物,其高扬人的主体性大旗,强调对抗自然、征服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处于一种对立关系;中国文化中的“自然”是非实体性的,崇尚“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自然生命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部纪录片营造的叙事语境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彰显的当代人类学之思。
来源:光明网
上一篇: 《乌兰牧骑的孩子》:用心呵护真善美的种子
下一篇: 普通人跳自己的故事,戳中观众泪点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