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珠宝首饰历史文化 玉器历史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摘要: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唐代玉器在中国历史上首开中外文化交流和创新型玉器取得的成就为切入点,用科学的态度,求实的观点,对唐代玉器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创新形式、崭新风貌、新的风格、新的造型、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趣,进行了分析、研究与评价。对唐朝在中国玉文化、玉器重要转折时期,改变上古玉器以“礼”、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推陈出新,开创的创新写实和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历史作用,奠定的思想文化开放基础,促进玉器的创新与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唐代;玉器;历史贡献;文化艺术特征;中国
  公元617年,留守太原的隋大将李渊起兵,攻克长安。618年,在关中称帝,国号唐,都长安。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盛,最发达,版图广大的一个王朝,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国力强盛的帝国。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高峰时代,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汉代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创新玉器和佛教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传统玉器得到较大的发展,装饰品造型纹饰多样,创新形式开始涌现。重新打通“玉石之路”后,佛教文化内涵的玉器,以崭新的风貌,独放异彩。唐代玉器的显著成就和历史贡献,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玉文化和玉器艺术的高峰,揭开了灿烂夺目的新篇章,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历史贡献
  唐代和平、昌盛、富裕、国泰民安,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特殊、最少约束的一个时期,是思想文化开放型的社会。善于和敢于向外来的优秀文化学习与借鉴,并将它吸纳融合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玉器一改以往的古风古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新的面貌出现,颇具浪漫主义的色彩,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为中华玉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玉器的创新和发展。
  1.1在玉器史上首创新兴的玉带銙服饰玉器
  在中国古代衣着特点之一是穿长衫,腰部需用大带束住。唐代开创的按官级高下佩带的玉器服饰玉带銙,富有时代特征,是一种“等贵贱”玉器,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首创。用玉带銙的佩带形式象征官位及其权力,一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方许佩用,其规范化与制度化,是中国古代礼议玉器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玉带銙由鞓(鞓带衬)带板、铊尾和带扣组成。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据《唐实录》:“高祖始定要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唐高宗李治,公元656年(显庆元年)据《新唐书·銙车服志》中有:“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图 唐·玉梁金筐宝钿真珠装玉带]
  唐代玉带銙特点:其一,带銙的颜色,由紫色向其它颜色递变,紫色位阶最高。紫色其义来源于紫微星,据传是天帝所居处,故以紫色位至尊。
  其二,带銙以玉为最高,依次为金、银、鍮石(铜与炉甘石合炼之金属,色近黄金,产于波斯)铜、铁。
  其三,据官爵的高下,所有玉带銙的节数有严格规定,由13块至7块,尊卑有变。
  唐代玉带銙制度的建立,完全符合并突出显示了封建帝王制度下的等级与权力观念,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能在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官仪中沿用。
  1.2独放异彩的佛教文化飞天玉器
  中华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亲缘关系由来已久,我国最古老的“玉石之路”(公元前4000年)不仅是西域昆仑美玉和田玉向中原运输的通道,还是西域佛国和中原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佛教的文化之路。可见,中华玉文化和佛教文化天生就具有不解之缘。
  佛教创于古天竺(古印度),于汉哀帝刘欣公元前2年(元寿元年)传入中国。西域佛教国大月氐使臣伊存来朝,博士弟子景卢从伊存处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在西汉取得正式合法地位。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较为流行,到唐朝则兴旺发达,与我国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合流,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传播。
  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唐代玉器重要的文化特色,其中以飞天为典型代表(玉飞天之源),是当今所见到时代最早的飞天玉器,是后世同类玉器的先导。
  唐代玉飞天玉料均由新疆和田羊脂玉、白玉雕就,在玉材和艺术上表现出飞天的圣洁与高贵。飞天为印度佛教诸神之一,印度梵语称她为乾达婆,与紧那罗,即天歌神与天乐神是飞天形象的原形。传说是一对夫妻,一同飞入极乐天国,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宝山中,弹琴歌唱,娱乐于佛,故称之为飞天。杨衡之在《洛阳加蓝记》中称之为“飞天伎乐”。飞天是具有特殊职能的飞神,汉语称香音神。在佛教中被描绘成浑身散发香气,能歌善舞,给人们带来欢乐,幸福的神仙,造型特征为一体态轻盈女子,身披长裙飘带,祥云托起,手持莲花,悠悠漫舞,飘飘九霄,遨游天际,飞翔太空。玉飞天艺术风格为飘然妩媚,淡雅萧疏,情韵连绵,尤显灵动之美,尽显镂雕之妙[图 唐·白玉飞天饰]。
  唐代,佛教的飞天之所以能在中国被广泛地接纳,是因为在中国本土已有道教的升天仙人――羽人。道教有“仙人者,束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乘云,上造天阶”的羽人与外来佛教的飞天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能一拍即合。玉器的形制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和导向的,飞天形象是在印度佛教艺术基础上“承与变”的混血种;中国式的玉飞天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它溶入了传统艺术的创作,俱现实(歌舞伎)、想象(无翅而飞)、形象(飘逸飞舞)相结合,用以形(形象)写意(意境)的方法,来表达情(抒情)与理(意理)的统一,所表现的是生命无限之意境美。唐玉飞天是古人浪漫主义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产物,歌颂了妇女的美丽、善良、智慧和尊严。飞天由二人之恋到合二为一,表现出超脱尘世的快乐人生观,飞到那里,是一片乐天、乐空、乐土,是眷恋生命意识的产物。
  唐玉飞天表现了佛道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新,佛教的极乐天国与唐朝社会吉祥太平相吻合,其审美价值观是欢乐向上、和谐社会现象的象征。表明外来佛教文化至此已演变成中国式的佛教文化,是唐代玉器为中国传统玉文化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3东西部文化交流的伎乐纹玉带板玉器
  唐代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作为汉族传统文化的营养。伎乐纹玉带板是唐朝引入西域音乐、文化的历史见证,是唐朝成功地进行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朝廷将新疆龟兹国(今新疆西部库车、沙雅)的伎乐人带进长安,与汉族的音乐融合。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42年(贞观16年)将唐代宫廷燕乐九部乐增加为十部乐,有燕乐伎、清乐伎、天竺伎、高丽伎、安国伎、西凉伎、康国伎、龟兹伎、疏勒伎、高昌伎。唐十部乐集汉魏南北朝乐舞之大成,用于外交、庆典、宴享,具有鲜明的礼仪性。公元714年(开元2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将十部乐改为立部伎(乐)和坐部伎(乐)。坐部乐(坐式演奏)内容有长寿乐、天授乐、宴乐、龙池乐、鸟歌万岁乐、破阵乐六部,演出水平和地位高于立部乐(站式演奏)。
  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立部伎》诗中有:“立部贱,坐部贵”之说。今考古发掘所见唐代玉带板上的伎乐纹,演奏乐器者属坐部乐[图 唐·坐部盘足胡人张手拍腰鼓玉带板],铊尾上的舞蹈者属立部乐,其形象为深目、高鼻、卷发、留胡须、胡衫、紧袖、束腰、肩披云带、足蹬乌皮长靴、舞于氍毹上,舞姿生动传神。白居易诗曰:“心应弦,手应鼓,弘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持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舞蹈场景所描述的属于盛行于唐朝的“胡旋”(唐代宫廷流行的西域乐舞,属健舞类,来自中亚“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
  玉带板上的伎乐纹饰,是唐代玉器善于向域外优秀文化学习与借鉴,并将它融合于中华传统玉文化之中,吸收西域音乐舞蹈文化的产物。
  二、文化艺术特征
  唐代玉器“渐失古人用玉之意”,玉器的风格与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玉器不再以礼器、瑞玉、神异动物、方圆形玉佩为主体;造型继承历朝历代的造型和人物、动物型,特别是唐玉龙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开创了新造型和新风格。唐玉器纹饰最明显的变化,首次以写实的形式表现花草、瓜果等植物纹,有花朵纹(首创)、龙纹、凤纹、伎乐纹、莲瓣纹、朵云纹(新创)和狮纹等。
  2.1开创具生命活力的玉龙新造型
  几千年来,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种神圣的吉祥的奋发向上的形象,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尊崇和喜爱。唐代玉龙在玉器史上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开启了玉龙的新风格、新造型。自从《易·乾卦》中“飞龙在天”的观念产生之后,龙就被视为富含阳刚之气的神灵了。唐玉龙是在历朝历代各式造型玉龙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造型特点极为突出,头前视,突眼,棱形眼,蒜头鼻,有分枝角(如鹿角),龙张大口,口角咧至眼后角;上唇长而尖,有牙,下唇向上卷,尖耳;身形为标准的前粗后细,细长弯转的蛇体龙形,有脊梁线;满刻阴线细斜格形鳞纹(首开鳞纹一代新风),四肢,三爪足,爪形为撑开形三利爪(开后世玉龙三尖爪之先河)蛇形尾,尾绕腿而动,整体形象作奔腾状,张牙舞爪,气势恢宏[图 唐·玉龙演示图(公元618-907)]。
  唐代玉龙在商周玉龙神奇凝重、春秋玉龙灵敏生动、战国玉龙姿肆狂放、汉代玉龙初显安详的基础上,在造型风格上具备了新的神采,显得生机勃发,神姿奔放,凌厉遒劲,潜腾奔驰,表现出生动美与气势美,为中国传统的玉龙造型奠定了基础,为后世玉龙造型作出了框范。
  2.2首创写实的花朵纹造型
  从新石器时代至唐以前,历代玉器的各类纹饰造型基本为几何型和人物、动物型,没有植物型,比如花朵、花草纹饰造型等。
  唐代玉器在装饰纹造型上首开后世花朵纹、花草纹之先河。据考古发掘在河南偃师杏园村出土的唐花朵纹玉盒,盒盖上刻开放式花朵纹,以阴刻线表现花瓣脉纹。唐花瓣纹玉盖罐,盖上有四瓣花朵纹,罐身满饰浅浮雕花瓣纹。在西安东郊堡子村出土的唐花朵纹玉饰(梳背玉)为两种花朵相叠的俯视形,一件为六瓣花纹,一件为牡丹花纹。花朵结构形式为多瓣花,有花蕊,周围有叶纹,纹饰细部结构多用短阴线刻画,线条细密有序,层次分明。花朵纹造型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俯视形,平展丰满。其二,为侧视形,花朵纹的构图特点表现为满密匀布,不留空隙,有立体感。
  唐代玉器的花朵纹,在写实的基础上重情表意。自然界中的各种花朵,被提炼为图案化的造型,用细腻丰富的线条刻画,突出花朵孕柔蓄秀的形式美,总体形式繁复,而内容简单,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界植物生命的审美情趣[图 唐·白玉芭蕉花叶饰]。
  大唐王朝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故更加注得生活质量,崇尚审美。大自然中最富神采与浪漫情趣的花朵,自然成为人们艺术追求的主要对象。唐代玉器的花朵纹是绮丽的、典雅的、更是优美的;花朵柔媚轻曼,宁静清丽,代表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人们推崇自然和谐的审美志趣与现实生活融合的艺术形式。
2.3新创半写实优美的朵云纹造型
  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云纹,据考证,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玉器中的勾云纹(勾云形玉佩)。云纹是天空中各形云彩的模拟象形,它们自然形成,天趣而神奇,自然的云与天然的美玉之间奇趣天成。从崇尚自然与和谐、装饰审美分析,云纹与美玉的结合,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中国古代玉器云纹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汉代,云纹为抽象化、图案化,多刻于大中型器物上,作为纹饰的主体。
  第二阶段:从唐代至清代,云纹为半写实(唐开创的朵云形)、半图案化,多以个体云纹为纹饰,云纹不再作为玉器的纹饰主体,其发展与变化,以唐玉器朵云纹为转折点。现今在宋元明清玉器上所见的似流云形云纹,为其余波遗脉,是唐云纹的继承与发展。
  历朝历代的云纹,按照自然云彩的样式,其艺术造型可分为堆云形、流云形和朵云形。唐玉器的云纹,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分析,基本属于朵云纹。
  唐玉器新创的云纹主体为朵朵云花,可分为标准形和变体形两种。
  标准形云纹:造型上表现为上端似三瓣花形,下部连接一条带“花托”,从另一视角看,云朵似一棵灵芝草,增强了其神秘性,寓意深邃。
  变体形云纹:造型上由两个标准形云纹相连接,形式横向,结构显得疏朗,其形象生动活泼,风格较为独特,极具流畅感和韵律感。
  唐代玉器新创的朵云纹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们极其绮美飘洒,极为清奇典丽,表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形式美。唐玉匠像诗人一样用古典与浪漫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赋予云纹以生命活力,把云纹视为当朝万瑞佳气的象征,是历代玉器云纹中最生动,最优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古代玉器云纹的审美意趣和观赏价值,发展到一个新的高点。
  2.4文化艺术分析
  玉器的根本属性是在物质财富之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收外来文化,在玉器制作上进行创新,是唐代玉器的两个显著特征。
  其一,突出表现在社会及文化处在开放型的盛唐历史时期。其二,传承与流变相结合,对外来文化有明显的包容性、融合性和创新性。
  唐代玉器与历朝历代不同之处是突出表现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创新的成果。唐代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得益于唐朝是思想文化开放型社会,统治者注重与域外的经济与文化艺术的交流。任何社会的文化艺术,都是以统治阶级的文化形态为代表。唐王朝的文化是开放的,外向的,它所引进的外来文化,首先是它适应统治集团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并对当朝社会、精神、文化艺术有益,才得以在唐朝延续下来,进而被吸收为唐代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这是中西、西域文化艺术能顺利进入唐朝的根本原因。
  唐代玉器玉料精美,种类多样,工艺精湛,内涵丰富,以创新型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并为后人进行中华玉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其后,清代康乾盛世痕都斯坦(巴基斯坦及南亚)玉器的传入,可以认为是唐代玉器引入外来文化艺术成果的延续与发展。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中国古老名玉绿松石史话

    下一篇:藏玉的养生功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