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灶糖.jpg

  这天早吃完饺子,赶紧到秫稭(高梁杆)垛,拽几根不粗不细标杆儿溜直的秫稭,放在炕席底下(一般放在炕头)去焐上一大天,晚饭后,全家齐动手,扒秫稭裤、扒秫稭蔑,扒秫稭瓤,为灶王一家做了一灶坑秫稭蔑制品。这时,把灶台边墙上烟熏火燎一年的“一家之主”灶王牌摘下,放在秫稭蔑车上,为了让灶王一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搬来糖罐子,拿出大糖(关东糖)给灶王爷爷、灶王奶奶嘴巴抹糖,让他们到玉皇那里多多美言。然后打开房门,在灶前升一把火送灶王上天。全家在灶前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这时鞭炮齐鸣,大人孩子仰望天空,此时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一家驾马乘车,凭借万里长风,跨越迢迢银河,回到了天宫。

  大年三十,新的灶王又贴在灶门前。有人说热热闹闹地祭灶是迷信活动。其实不然,那是对灶神的崇拜,肇源于先明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古籍中就有太阳神和火神炎黄二帝及祝融氏化身为灶神的传说。民以食为天,东北灶神崇拜意识源于人民渴望战胜冰雪严寒和对饮食文化的依赖。

  近三十年很少贴灶王牌了,当然也就没有了祭灶活动。作为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灶与送灶风俗在孩子们那里已经成了遥远的故事,上了岁数的人仍然觉得扒秫稭蔑做车、做马送灶王的事仿佛就在昨天。

  粘豆包

  过去东北人家忙年,最忙的是三件事:杀猪、淘米、做豆腐。淘米就是把大黄米(糜子去壳)、小黄米(红粘谷去壳)或粘稻米冲洗浸泡一天半日,用大碾子轧成面,开水和面,放在农家土炕头发一宿,第二天晚就可以包粘豆包了。

豆包.jpg

  过年淘多少米,往往是日子过得好坏的标志,一临近年,乡亲们见面打招呼,淘没淘米呢,今年淘多少啊?殷实人家往往要淘上三或两斗米,一般的人家也应淘上一斗或半斗,不淘米的人家是说不过去的。

  面发好了,要烀一锅小豆或大豆馅,向左右邻居打个招呼,于是东家姑娘、西家媳妇、他老姨、她二婶呼啦一下来了十几号人,大盘二盘地往南北大炕上一坐,开始包粘豆包。包粘豆包不像包饺子,又得揪剂子,又得擀皮,包粘豆包只需抠出一块发好的面,拍成皮,把加了糖的豆馅包进去,鸡蛋大小的豆包就成了。一大笸箩面,一大盆豆馅,张王李赵遍地刘,各家姑娘、媳妇齐伸手,一会功夫就包满了得两人抬的一大盖帘子,往十八仞大锅里一装,锅底下就呼呼点燃了有“小木头“之称的豆杆火。这时里屋就见盆上盆下都是手,又是捏又是攥,啪啪三响。姑娘媳妇们寂寞了,要求他老姨讲故事……叽叽嘎嘎笑声不断。外屋南北大锅,黄澄澄豆包正在起锅,有力气的后生们一会儿抬出一帘子,用小木锨似的起饽饽板,把又粘又软又香又甜的粘豆包,一个个剥离,放在寒夜里去冻。第二天早上收起,可装满满一大缸,足够吃一个正月。一时间里屋讲故事,笑语连连,外屋噼里啪啦的烧柴声和着东北长夜偶尔一声高、一声低的狗叫,构成了一幅风情浓郁的年俗画。为了这幅画农家忙了一春、一夏、又一秋,和谐是它的底色,团圆是它的基调,蒸粘豆包的夜晚,让寒夜感到了温暖,大地闻到了芳香。

  多么令人眷恋的淘米忙年啊,如今家乡也在蒸粘豆包,因为日子越过越好,过年的嚼果太丰富了,农家已不需要蒸那么多粘豆包了,但是蒸粘豆包的喜庆、团圆夜晚,永远欢乐着人们的记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小寒料峭 年味渐浓

下一篇立春 | 一年伊始,万物更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