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腊梅.jpg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冰雪消融的田垅,龙抬头与被雷声唤醒的大地,才有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才有一岁稼穑大熟,万物丰稔。因此,依赖大地生存的农业国和东北人,把立春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农业节日。

  立春物候

  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候,就是物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读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中国古代最早划定了“八风”,所谓“东风解冻”,乃“八风”中的确切风向,即东北风。隆冬时节,本是北风盛行。现在有了东风分量,虽不是纯正的东风,亦是惊喜。

  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在古人看来,到了冬天,“阳气下藏地中”,冬春交替之时要通过对于地下的观测,感知阳气的“潜萌”,即偷偷地萌发。“蛰虫始振”很可能是观测+猜测型的物候标识。只是想告诉人们,小动物们的冬眠就要结束了。

  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河水开始解冻,可以看到水里的鱼了。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在水里游动,以人的视角,就感觉鱼是背着冰块在游泳一样。所以鱼陟负冰,既写实又写意,是一则很有情趣的物候标识。

  立春习俗

  报春。报春原指立春前一天以及立春当天,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在街道、闹市区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布告天下。

  写春帖。春帖是立春时节房屋的饰物,东北人家立春日喜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在房门上。吉林《海龙县志》记载:“于立春时在署内由主印官以春鞭打春牛,谓之‘打春’……并丹书‘春王正月’四字于门壁,俗曰‘演春’”。农家倒贴“福”字表示“福到”,于器物上贴“酉”字(“酉”乃鸡,以避蝎虫之属)或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或在十字路口贴有“姜太公在此”等春帖,人们崇尚文字的魔力,相信春帖可保新春之际康泰吉祥。

  咬春。作为饮食文化,是立春习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节日的代表和象征。北方立春,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是吃萝卜,俗谓“咬春”。东北立春日,一家人洗一只干净萝卜,刀劈成块,你一块我一块地食用,认为不仅可以去春困,妇女日生食萝卜还有增强生育机能的功效,以及寓繁衍、新生之意,因此立春萝卜,又被称为“子孙萝卜”。黑龙江宁古塔一带,立春日有亲友互相赠送萝卜的习俗,认为未婚男女“咬春”后能找到意中人。

春饼.jpg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春盘、春饼、春酒。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春盘又叫“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黑龙江《宾县志》记载,这“五辛”乃是葱、蒜、椒、姜、芥,近年改为用生菜,或者芹菜、菠菜、香菜、藤蒿、茴香等组成,象征勤劳,生机和蓬勃。春饼与春盘齐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春饼以麦面制作,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卷春盘”,即将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春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春酒指北方的老酒(白酒),广义春酒指立春的春宴。春宴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春宴,都以酒作为宴席上的主要饮料。

  春花、春幡、春燕、春蝶。立春日,女人们最主要的饰物为彩花,也叫春花,以绒花、竹花、绢花和纸花等不同材料制作。并不仅仅限于立春佩戴,在新年、元宵看灯,正月十六“走桥”和三月三放风筝时,都能看到满头簪花的女子。即使是青年男子,当迎春队伍在城中街道上行进时,也会以戴花逗笑取乐。春幡是用纸或绢制作的彩色小旗,是年景丰收的征兆。彩胜又叫幡胜,是小于春幡的彩色饰物,造型多为彩蝶、彩燕、彩蛾。彩胜中又包括戴(扔)春鸡与戴春娃。春鸡是用花布裹棉花制作而成,形同菱角,一角尖端缀花椒仁作为鸡的眼睛,另一角缝几根与身等长的花布条作为尾巴。春鸡约长一寸,缝于儿童帽子上,以此祝愿“春吉”。春鸡要在元宵节或者正月十六赶庙会时扔掉,寓意祛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大寒 | 坚冰深处春水生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 | 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