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洮河岸边的牡丹之歌

  洮水河畔 马万安

  秦岭

  以“洮河流珠”而著称的洮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

  甘肃临洮的花季,一朵朵、一片片、一树树争奇斗艳、沁人心脾的紫斑牡丹,在洮河两岸汇成了一望无际的花海碧浪。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宛如一艘艘龙舟,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千帆竞发,锣鼓相闻,奏响了一曲豪迈、悠扬、深情的牡丹之歌。

  花开时节动京城

  2019年4月,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万卉竞秀。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花卉园艺精品,吸引了众多中外参观者。展厅里,临洮人自豪地给游客介绍临洮之花:“这是‘剪春萝’,是紫斑牡丹中的翘楚,临洮独有。”“这是‘狄道蓝’,这是‘白玉’,属于紫斑牡丹中的新品种。”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历届牡丹花会的主会场——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增设甘肃牡丹园时,连续两年从临洮及周边地区探访、转运100年左右株龄的紫斑牡丹,总数达600多株65个品种。这些紫斑牡丹为千年古都添光增彩。2019年,王城公园的一棵紫斑牡丹开出了332朵花儿,创历年之最,一时引发热烈关注。

  多年来,临洮的各类花卉作品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得奖项多达278个。赢得这些奖项的,多是生活在洮河两岸山屲屲、沟岔岔、梁峁峁上的庄稼汉。他们当中,有的还成了“土专家”,常常应邀前往省内外传授“土经验”“土秘方”……正是有了这些养花人,“中国花卉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花”落临洮。

  临洮人的牡丹情结

  临洮是传唱甘肃“花儿”的重要地区之一。甘肃“花儿”多唱牡丹。临洮古称狄道,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光辉灿烂,“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闻名遐迩……然而,当年农民日子过得如此紧巴,谁又会注意脚下的土地有牡丹这么个宝贝呢?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要了解临洮牡丹的发展历史,您得找康仲英老人。”

  今年77岁的康仲英20世纪60年代初考上临洮师范学校,从此跳出“农门”。他先后在教育系统和党政机关工作。退休后,他又回归“农门”,创建了八里铺雍家庄紫斑牡丹繁育中心,潜心经营着60多亩牡丹。

  在康仲英这里,我了解到紫斑牡丹的来龙去脉。紫斑牡丹,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又称甘肃牡丹,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并称我国“四大牡丹”。甘肃大地上的临夏、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甘南一带是紫斑牡丹的重要发祥地。其中临洮紫斑牡丹栽培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紫斑牡丹之所以垂青临洮,是因为临洮1700多米到3600多米的海拔非常适合紫斑牡丹生长。紫斑牡丹耐寒抗旱,既可形成灌木丛林,也可像乔木一样独立成树。最高的牡丹树高达3米以上,可逾越房檐屋顶,浓荫笼盖一院……

  殊为可贵的是,尽管生计艰难,一代代、一辈辈临洮人的牡丹情结,却始终在农家小院里如袅袅炊烟一样连绵不绝。一棵、两棵……又一棵、又两棵……尽管数量非常有限,却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南屏镇、玉井镇、洮阳镇、新添镇、太石镇等18个乡镇的庄户人家。

  今天,从空中俯瞰,临洮大地仿佛蝶变成了一朵硕大的七彩牡丹。曾经光秃秃、干巴巴的群峰沟畔,已披红挂绿,花香袭人。全县花卉种植总面积达1.87万亩,产值1.07亿元。其中紫斑牡丹栽培面积达到0.76万亩。“一花带得百花香”,还有芍药、大丽花、蝴蝶兰等花卉竞相开放。

  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火如荼的临洮花事,离不开家族传承式、邻里互动式、村组互学式、乡镇联动式的引、教、联,离不开面对面的传、帮、带。

  在洮河之畔南屏山、岳麓山、凤凰山一带的牡丹园,我的目光常常被一些红底金字的楹联所吸引:“先富帮后富,四乡富了又富,走共同富裕道路。你美带他美,八邻美了还美,绘纷呈美丽画卷。”在后地湾村、安川村、卧龙村等“牡丹村”,我也能看到这样的楹联:“送去一树牡丹,隔墙邻居共芬芳;赢得几世友情,跨代亲友共康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细探故宫古建筑的秘密

下一篇甘肃天水:有一座记录“工业史”的博物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