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佳肴,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古人对春节的别称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春节”只是上个世纪初才兴起的晚近说法。在古代传统中,这个节日被称为“新正、新岁、元日、元旦”等,“春节”则是另有所指。不管叫什么,民间都一直俗称“过年”。过年其实不仅是春节,而是从腊八到元宵,甚至到二月二的一系列年庆活动。

  在“过年”的一系列年庆活动中,除夕或者春节无疑是其中的高潮。古时候,无论叫新正、新岁还是元日、元旦,顾名思义,都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而“除夕”,指的也是新旧交替的那一个夜晚。

  从物候上来说,一年又一年的轮回转换,四季更替,是最明显不过的时间周期之一。古时候,人们也很早就有了“年”的概念。我国古代的年首先是与农作物一年一度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则称:“年,谷熟也。”

  一年周而复始,这当然是个值得庆祝的时刻。那么,把什么时候算作一年的开始呢?正如前面所说,谷物丰收是“年”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我国的周代,把完成收获的季节作为一年的开始。《诗经·七月》中记载了周人禾谷登场后人们庆祝欢乐的场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因此在十月末、十一月初过年。《诗经·七月》记载的,其实就是那个时候人们“过年”的场景。

  直到汉代中期汉武帝的时候,才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此后历法虽然经过不断修正,但这个一年开始的时间却一直没有改变。

  岁首既然确定,相应的庆祝活动自然也就移到这个时间进行。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同时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这时礼乐齐鸣,百戏腾跃,一片欢乐景象。

  在汉代朝廷的影响下,正月旦也成为民间的节日。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

  宋元明清各朝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在民间,各种节庆活动也是越来越热闹。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从早上就开始互相庆贺。家户店面都张灯结彩,平时的娱乐场所更是车水马龙,平时难得出门的贵族妇女也盛装出游。贫民小户在年节也换上新洁的衣服,把酒相酬。

  南宋时,年节出门游览寺庙宫观的风气很盛,寺观游人整天不断。年节是人们聚会的良机,家庭宴会气氛热烈,“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明清时期,元日过新年的习俗更是固定化,我们在小说《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描写。

  1913年,农历岁首由以往的“元日”“元旦”改称“春节”。所以,“春节”的叫法不过才有百年的历史。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甘肃早期秦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源

下一篇千年壁画“动”起来了 敦煌岁时节令之大寒篇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