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在河西苍凉辽阔的大地上,曾经有千千万万的戍卒,在这里从事着戍守、屯田、版筑、巡逻等繁重的工作。他们是河西这片土地上最初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是河西汉塞防御、候望的主要力量。他们投身于戍守边关血与火的战斗中,在烽火连天的疆场上与外来入侵者厮杀、搏斗,建功立业。防御着来自匈奴和外族的入侵和威胁,捍卫着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祥和安宁。
据史料记载,河西戍卒由轮戍兵、充发兵和招募兵组成。轮戍兵有一定的服役年限,一般是服役一年后返回原籍;充发兵属于犯罪发配来到河西的士卒;招募兵是在河西或附近地区招募而来的。汉文帝时,守卫长城的士卒一年一轮换,由于不能带家属,他们不安心戍边,一有战事,往往逃跑。后来,大臣晁错向汉文帝建议,延长戍卒守边期限,允许携带家口,这样一有战事,他们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就会勇敢战斗。以后各朝代几乎都沿用这一制度。明长城一座座烽燧上,往往由一家人驻守,家庭连带着战争,温馨的院落之上燃烧着烽火。
河西边塞地区承担军事任务的主要是骑士,他们大多来自边郡,而承担其他日常劳作的人员则主要是戍卒。根据劳动性质,戍卒又可分为屯田卒、治河卒和治渠卒,在候官障中负责守阁、养马等日常工作的障卒等,最常见的仍属候望系统中烽燧戍卒。
1974年甲渠候官遗址F16中出土了一部由17枚汉简组成的较完整的《塞上烽火品约》册书,详细规定了匈奴人进入居延都尉府辖区后,各边塞烽燧根据匈奴人入侵的人数、时段、地点等具体情况点燃烽火、报警通告、互通信息的操作规程。汉代烽火的标志分为烽、表、烟、苣火、积薪五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不同品种。烽是用易燃的柴草,置于筐笼中,系在长杆上,夜间点燃举起,以火光传递军情、敌情。表是布帛旗帜,白昼时在烽燧上高举醒目的标识来传递信息;烟是在烽火台上把芦苇等扎成的放烟之物点燃,使其产生浓密的烟雾上升至天空;苣火是点燃的苇束火把;积薪为巨大的草垛。其中前三者是白天传递信号的主要方式。苣火主要用于晚间。至于积薪,昼燃视其浓烟,夜则视其熊熊大火,昼夜兼用。根据烽火类文书可知,戍卒在候望中如发现敌情,会及时传递烽火信号,在很短的时间,即可将信息传递到很远。传递速度一般是每汉时100汉里。《塞上烽火品约》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情况下应使用的不同联防示警信号。
侦察敌情的方式多样,在突起的台地上建立烽燧,戍卒在墩台候楼上观察敌情是最基本的方式,这种候望昼夜不间断地进行。墩台又称作烽墩、烽堠、烟墩,但称呼最多的是墩台。我们可以想像到,那些瞭卒无论酷暑严寒,风雨阴晴,顶风冒雨,枯守孤望、备薪举火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情景。有的墩台,瞭卒当年到低洼处汲取泉水的小路现在还依稀可见,钵和寺西墩瞭卒用卵石铺成的小路至今还保存完整。《重修肃州新志》中,描述了戍卒墩台守望的有关情况:“金塔寺堡所管墩台—每墩军五名。”所管境外墩台,每座设夜不收5名。夜不收是夜间巡察哨探者。嘉峪关的墩兵部署又不一样:“又查境内墩台,每墩铺房三间,铺兵五名外不等,俱系赤、惠二营堡派拨。”
墩台制度也有特殊情况:“临水站墩,先年此墩本堡沿门出人,轮流瞭望,或家无人者,妇人上墩瞭高。嘉靖二十四年,甘州副总兵冯大伦临水设伏,仰见墩上妇人立望,询而怜之,因拨军瞭,而本堡永不出人。”“野猪沟墩,城东北一百一十里,即中河清也。城上有墩,亦是堡内居民挨门守望。冬则男子瞭高,夏则妇人应数。”
除了在候楼中直接观察外,查看天田的日迹也是重要的候望、观察敌情方式。天田是每一烽燧在自己辖区内的地段上,平整划治一条长数里、具有一定宽度使人马不能直接越过的地方,将沙土铺平。有人马从上面经过,就会留下痕迹。燧卒查看痕迹就可以知道人马阑越的方向、数量。候官下辖烽燧的戍卒,每天主要职责是观察边塞上由细沙铺就的“天田”上是否有人马出入的痕迹,这项工作叫做“迹”,由于是每天进行,又称“日迹”。河西燧卒通过日迹,对阑越天田的人进行追查,起到防止人马阑越天田出入塞的目的。燧卒每天巡视本燧天田一遍,大概负责2—4汉里的距离。
从汉简看,燧卒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可能与该燧所葆天田的长度有关。汉帝国对边塞燧卒日迹管理很严格,每一戍卒每天的日迹都有记录,而每月候官还要检查或编制所属烽燧的日迹簿。在甲渠候官遗址中出土有大量这类日迹簿。除一般的燧卒需要日迹外,候长和候史也需要日迹,候长、候史一般是共同巡视所辖天田的情况,原则上也是每日巡视其所辖天田一遍。戍卒除了巡视天田查人马踪迹外,还要从事平整、划治天田的工作,这一工作在汉简中称为“画”,简文中多见“画天田”的记载。有材料显示,甲渠候官部分地段的天田旁还立有柃柱,柃柱间悬有绳索,而维护这些柃柱和绳索也是烽燧吏卒的责任。如果烽燧的“迹”“作”工作完成得不好,相关负责人就会受到惩处。候望系统的戍卒以候望、传递烽火为日常基本工作。但身处边塞,为维护候望系统的正常运转,一般戍卒除候望工作外,还要承担修缮烽燧、割苇伐茭,甚至养马、炊食、除沙等劳动,这些劳动在汉简中统称为“作”。有时烽燧戍卒被抽调至候官或其他机构从事集中劳动,这些被抽调的戍卒又叫省卒,这种劳动又叫“省作”。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甘肃地名里的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