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 南宋马麟绘伏羲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伏羲女娲图”
□ 刘雁翔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追寻我们民族的根,伏羲这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虽然伏羲及其事迹笼罩在神话或传说的迷雾之中,但理性思考,无论是神话,还是传说,都是上古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人类历史童年的印记。没有了以伏羲为首的三皇五帝,也就没有了文字发明之前有人物的中国史。
伏羲、伏羲文化及其内涵
关于伏羲的记载,在先秦时期即出现在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上溯渊源,天水市所辖的武山、甘谷出土新石器时代人面鲵鱼身纹饰彩陶瓶各一只,正是伏羲人首蛇身(龙身)形象的艺术写照。甲骨文中即有两“虫”相并的字形,有学者认为此即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的抽象化,可证伏羲的故事起源很早。有了关于伏羲的记载及其信仰,自然也就有了伏羲文化,但明确提出“伏羲文化”的概念,时代比较晚。
研究缅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尤其是三皇五帝这样的传说人物,往往以“人物+文化”命名标识,合者如三皇文化、炎黄文化,分者如黄帝文化、炎帝文化、女娲文化等。汉代以来,就有“伏羲生于成纪”的记载,而天水地域是古成纪地,于是天水自古有“羲皇故里”之称。受研究古文化、地域文化热影响,1992年10月,天水市组织召开全国性的“第一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伏羲文化》一书,“伏羲文化”概念正式确立,之后这个概念也为学术界认可。
这里要强调,“伏羲文化”概念提出虽晚,但伏羲文化属历史文化范畴,是史前文化和历代信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自有伏羲即已存在。具体而言,伏羲文化的主体是附着于伏羲身上的诸多发明创造,如始作八卦、发明渔猎工具、兴嫁娶之礼、造书契、定姓氏、制礼乐、理庖厨等。究其实质,这些发明创造可以视为新石器时代原始文明的成果。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其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传说故事、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伏羲创制的诸多传说使长久造福于人民的事迹有了物主,以便让人民崇拜,引领人民更好地生活。因此,伏羲也就成了原创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
秦汉大一统,伏羲及相应的伏羲文化通过四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秦汉以来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凡有伏羲遗迹的地方都有伏羲庙,瞻拜虔诚,香火旺盛。其四,伏羲、女娲传说流传于全国各地。和牛郎织女、祝英台梁山伯的传说一样,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之一。
典籍里的伏羲及伏羲文化
上文所言伏羲文化传播的三个层面,以典籍层面传播最受人关注。《周易·系辞下传》关于伏羲“始作八卦”的记述影响广远,将易经、八卦和伏羲不容置疑地连为一体。《汉书·古今人表》将伏羲列为“上上圣人”之首,确立其人文始祖地位。汉代尤其是东汉谶纬之学盛行,各种解经之纬书大行其道,其中涉及伏羲资料众多,伏羲形象大为丰满,有了出生地,有了具体的形象,有了各种各样的事迹,伏羲在古史系统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形象、功德完全确立。后世记述伏羲事迹多是以纬书为依据的总结截取。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伏羲的记述以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犠氏》、东晋十六国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犠》传记式的记述最为完整。伏羲生地、姓氏、功业、在位年数、驾崩葬地尽在其中。
及至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注解《史记》,有名著《史记索引》,鉴于《史记》五帝之上历史缺如,其卷30补作《三皇本纪》,文曰:“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昊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行走在三角城遗址
下一篇: 天水伏羲庙戏楼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