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与其说升允有“超前的眼光”,毋宁说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升允(1858年-1931年),蒙古族,姓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庵。清光绪八年(1882年),升允中壬午科顺天乡试文举人,光绪二十五年正月,补授陕西督粮道。

  从升允的履历可以看出,他最初是靠祖上功勋的余荫和纳捐而走上仕途的。但升允却并非庸官,他重视教育、支持实业,任陕甘总督时还开办了不少“新政”项目,先后设邮务、洋务、电信,修公路、铁路、办矿,建招商市场等。当然这些都得益于他赴欧洲三年,学习“新政”,从而视野大开有关。

  为使这座黄河上游首创的永久性铁桥更加雄伟壮观,在铁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式古建筑——牌厦。每座牌厦均为三开间,雕梁画栋,翘角飞檐,蔚为壮观。牌厦前后共悬名人匾额四块:其中由升允题写“第一桥”匾两块,分置南北桥头;其他两块分别为“九曲安澜”“三边利济”。中式牌厦与西式铁桥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堪称中西合璧,蔚为壮观。

  为永久纪念黄河铁桥创建这一重大工程,升允的继任者,时任陕甘代理总督毛庆蕃命人在铁桥两头刻立石碑两座,碑文是由升允撰文书丹的《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碑文写道:余于乙巳夏持节西来,询悉情形,相度河势,每思重申前议,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游历来甘,爰饬司道商令包修,与之订立合同。集华洋工六七十人,料件悉购自外国,设法转运至兰,经始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宣统元年六月而工成。桥长七十丈,宽二丈二尺零,架桥四墩,中竖铁柱,外以塞门德土参合石子成之,桥面两边翼以扶栏,旁便徒行,中驰輿马。计造桥工料共银十六万五千两,运费并杆绳等项杂用,共银十四万余两。二共动支库平银三十万两有奇,由统捐溢收项下作正开销,均经奏咨在案……详细地记述了修建铁桥的经过和施工人员的名字。此碑现在依然竖立在铁桥北端西侧。

  滔滔黄河,悠悠大桥。中山桥横亘于黄河之上已逾百年,成为如今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文/高羔)

  【文旅百科】兰州黄河铁桥大事记

  ●1905年,彭英甲任兰州道,为实现自己“实业兴国”的抱负,重提前议,建议在镇远浮桥桥址上修建永久性铁桥。

  ●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请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1907年,一批超大超重材料运抵郑州,由郑州转运点运至兰州。

  ●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开始修建,黄河铁桥正式动工,所用钢材、水泥等从德国购置。

  ●1909年,黄河铁桥8月竣工。两边还建了两座分别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更名为“中山桥”。

  ●1954年,兰州市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并将木板桥面全部换成了现在的铁板桥面。

  ●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在8月9日又遭一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击,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同时,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2004年,兰州市政府对黄河铁桥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同年10月被改为步行观光桥。

  ●2006年,兰州黄河铁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兰州站传递活动7月7日在中山桥举行起跑仪式。

  ●2009年,兰州市组织纪念中山桥建成百年系列纪念庆典活动。

  ●2010年—2011年,兰州市对中山桥再次维修加固。

  ●2013年,为了保障行人、游客通行的安全,保护国家重点文物,中山桥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东南谁比此关雄——林则徐过嘉峪关180周年(1842——2022)记

下一篇蕴藏玄机的嘉峪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