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在嘉峪关一带的明边墙中,人们发现,永定柱多用松木。在永定柱之间,还有一排排的芨芨草,然后一层层夯筑起来,屹立千年不倒的长城就这样修筑成了。
当然,仅仅有这些技术不够。修筑长城,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这就是长城修筑的第三个措施。
第三个措施,土质处理。修筑长城夯筑墙体时,对土质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没有杂质,也就先要筛去砂石草根等等。然后,要在土里洒水,将土处理成半干湿状态。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在修筑过程中,墙体一旦垮塌了。倒塌墙体的土,不能用来夯筑新墙。这些只是一般的长城墙体的夯筑的土质要求。
到了修建嘉峪关,这样的大型要塞时,一般长城墙体的夯筑标准就不够用了。嘉峪关城修筑时,用了“客土”。客土是古人的说法,指的不是原地的土,而是运来的土。
嘉峪关一带处于半戈壁,砂砾地层,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砂石,当地土壤修筑城墙,牢固度不好。修筑嘉峪关罗城时,人们从在距离嘉峪关数十公里外,运来的精细黄土。为确保嘉峪关城墙的坚固度,修筑城墙的25500立方米的黄土,都是从距离嘉峪关数十里外的黑山中运来的。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历史也证明,这样的花费也是值得的,君不见500年后,嘉峪关城墙依旧坚固如昔。
此外,在长城修筑中,人们还非常重视,长城的排水问题。这就是古人修筑长城时,所说的散水。河西走廊的长城,多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布,相对而言比较干旱,降水量比较少,防水排水措施比较少。而一些大城堡,诸如嘉峪关这样的要塞,就有排水措施,修建有排水沟、排水孔。
这些古人的修筑技术和智慧,保证了明长城五百年来,依旧屹立在河西走廊。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 河西走廊:曾是匈奴的军工中心!失去祁连山,匈奴只能远走漠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