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原标题:西周“吕姜”铜簋, 一件陪嫁品扑朔迷离的历史

西周“吕姜”铜簋,一件陪嫁品扑朔迷离的历史

西周“吕姜”铜簋

西周“吕姜”铜簋,一件陪嫁品扑朔迷离的历史

灵台密须鼓雕塑

  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泾渭之间,东拱关中,南依千陇,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据考古发现,灵台境内遍布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西周文物。今天我们要探秘的故事,与灵台县独店镇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有关,这件青铜器名叫西周“吕姜”铜簋。

  1 西周“吕姜”铜簋是陪嫁品?

  灵台域内有深厚的商周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这里曾经出土过大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1969年考古发掘的西屯白草坡西周墓共清理“潶伯”“爰伯”等中小墓葬9座及车马坑一座,出土了大量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其他文物共计1800余件。

  1972年以后,相继在百里乡洞山出土46公斤重的甘肃最大西周青铜鼎,蒲窝乡郑家洼出土西周早期“光作父戊”铜鼎,什字镇姚家河出土了“乖叔作”铜鼎,百里乡寺沟和中台镇红崖沟出土了西周中期回首夔纹铜鼎,新集崖湾出土了“并伯作宝尊彝”铜甗以及独店镇景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

  1973年在灵台县独店镇吊街村西岭出土了一件“吕姜作簋”青铜簋,这件青铜器因铭文“吕姜”二字,引发了很多人的历史遐想。

  这件西周“吕姜”铜簋,高18.2厘米,口径17.7厘米,腹径20.1厘米,足高7厘米。弇口,鼓腹下敛,器身低矮呈扁鼓形,双口耳,耳作兽耳衔环。圈足外撇,下承三扁柱高足,较细,腹部饰五道横条瓦纹,足根处饰兽面纹,是件典型的西周中期器形。簋内底铸有两行四字铭文“吕姜作簋”。此簋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簋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在祭祀、宴会时盛放主食。这种器皿,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大碗或小盆。但是,簋除了器皿属性,还有其社会属性。它还是一种礼器,其重要性仅次于鼎,和鼎配合使用,古人用这种器具来区分贵族社会的爵位等级。通常情况下,在宴会中,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铜簋底部的铭文中“吕姜”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它表明铜簋的主人是一位夫人。为何如此断定呢?原来,古代有同姓不通婚制度,妇女名字中必须显示其姓。吕为氏名,姜为姓。西周时代贵族妇女用名,最常见的便是这种氏加姓的形式。姜姓是起源于西北地区最古老而又影响最大的部族之一,活动于关中平原西部今陕西宝鸡一带。姜族长期与周族通婚,并与周邦建立了牢固的联盟关系,成就了强大的周族势力。

  “吕”为古国名,即地名。吕国的来历与大禹治水有关。历史上的吕国,开国者是伯夷——大禹治水的最强助手,传说中《山海经》是其所著,因为“佐禹平水土甚有功”,于是被封在吕地。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后来吕国帮助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周武王继续封于吕地。

  铭文“吕姜作簋”表明此簋主人是从吕国嫁到陇东来的女子,这件青铜器就是她的一件嫁妆。

  2 “吕姜”嫁到陇东,娘家在何处?

  “吕姜”嫁到了陇东,她到底嫁给了谁?她的家乡在何处呢?

  从目前的发现和研究来看,很遗憾,我们还无法知道她的夫君是谁。

  不过人们推测,灵台县是文献记载中的古须密国所在,这件青铜器的主人应该是嫁到了古须密国,可以看成古须密国与吕国联姻,联姻的目的是为了抱团壮大实力。

  有专家认为吕国在甘肃境内,《诗经·大雅·皇矣》在赞美文王伐密时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其中“以按徂旅”一句话中的“旅”,是指古国“吕”。1973年灵台县独店乡吊街村出土的西周“吕姜”青铜簋,可与古国“吕”相印证,吊街正好在共(泾川城北)和密(灵台百里镇)的之间。

  如果是这样,“吕姜”嫁得一点都不远,基本相当于现在从一个乡镇嫁到了相邻的乡镇,相距几十里路而已。

  然而,人们在解密的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关于“吕”的记载。卜辞说,“吕”是商王田猎之所,因此,吕国应该是商朝藩属国之一,地理位置大概在商朝四境之内或边疆一带。尤为重要的是,从吕国经常遭受“吉方”或其他国家入侵来看,吕国与吉方国必然很近,而甲骨文卜辞中又记载“吉方亦侵我西鄙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吉方应该在山西西部,而吕国在山西西南部或西部。如今,山西中西部有“吕梁山”,西南部“吕乡”“吕城”等名称,应该就是吕国留下的历史遗迹。这么说来,“吕姜”应该是山西人,嫁到了甘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兰州太平鼓的诞生 或源于王安石支持的一场西北战事

下一篇打开眼界丨凤首龙柄胡器形 开创执壶器皿先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