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一场血战随即展开。梨园口内到处都是砍杀声、撞击声。红西路军将士用血肉之躯,靠大刀、长矛、石块与敌展开殊死拼杀。红西路军第9军政治委员陈海松等20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红西路军边战边退,最后转入祁连山马场滩、康隆寺一带。此时,红西路军仅剩3000余人。

  3月14日,红西路军将士集结在海拔4020米的石窝山雪岭上。为最大限度保存现有骨干力量,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作出成立红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剩余部队编为3个支队分散游击等决定。当晚,在夜幕的掩护下,3个支队从东南方的架鸡儿岭一线分路突围。

  红西路军在张掖的革命历史,是一首正气磅礴、浩气长存的壮歌,是一幅慷慨悲壮而催人奋进的画卷。2021年4月17日,在梨园口战斗遗址,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面对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庄严宣誓:肩负时代重任,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将前辈开创的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誓言铿锵,在四周的群山中回响,山壁上“西路军魂”四个红色大字在阳光映照下格外醒目,熠熠生辉。

  历史回音

  四代人接续守护烈士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一座丰碑,见证着红西路军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感人故事;一家四代,用实际行动接续守护烈士墓,让红西路军这段革命历史代代流传。

  在祁连山脚下的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陈德宝、陈榆林、陈宗新、陈梦雪祖孙四代接续守护无名烈士墓,并义务担任宣讲员,弘扬革命精神。

  1937年1月28日凌晨,300多名红西路军在甘州区取得西洞堡大捷返回营地,途经白城子休息之际,被尾追而来的敌人用炮猛轰、机关枪疯狂攻击。缺乏弹药的战士依托白城堡子英勇还击,战至中午弹药殆尽,敌人蜂拥而入,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村民陈德宝来到村头,望着战后的惨景,想到红西路军为乡亲们做的好事,感念之情油然而生。随后,陈德宝发动村民们收殓战士遗体,在村头旁边挖了一个很大的墓穴,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在那里。

  自此岁岁年年,陈德宝始终守护着这座无名烈士墓,时常给大家讲红西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临终前,陈德宝叮嘱儿子陈榆林一定要好好看护烈士墓。

  数十年来,为了守墓方便,陈家一直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农家独院里,期间几次翻修房屋都原地进行。就这样,一家人朝夕陪伴着红西路军战士的英灵,守护着烈士墓。

  1963年,陈榆林的儿子陈宗新出生。自孩子记事起,每年陈榆林都像当年父亲带着自己给烈士扫墓一样,带着儿子陈宗新去烈士墓前扫墓,祭奠英灵。

  2005年,龙渠乡党委、政府多方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筹资对烈士墓进行修缮,重修了烈士纪念碑、公墓和附属设施,王定烈将军为烈士陵园题名。

  龙渠烈士陵园主纪念碑总高9.27米,代表红西路军第9军27团。碑座浮雕高1米、宽2.18米,代表21800多名红西路军战士,浮雕以浴血祁连、白城子战斗、龙渠会议、挥师西进等为主题再现了红西路军在张掖浴血杀敌的场面。

  几十年来,陈宗新为前来烈士陵园的干部群众讲红西路军坚守信仰、血沃祁连的感人故事,他的女儿陈梦雪也成为龙渠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

  陈宗新说,红西路军把忠诚理想、坚定信念留在了龙渠乡,留在了千里河西走廊,陈家会把这个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这是光荣的使命。

  记者手记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清明前夕,我们在河西大地走访红西路军曾经战斗生活过的革命遗址。每到一处,都会听到当地师生数十年接续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的故事,听到一家三代、四代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烈士陵园的故事……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每一处烈士陵园、烈士墓就是一座座红色基因库,记录着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追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聆听着一代又一代接续传承先辈革命精神的故事,既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探寻初心】血战高台 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

下一篇【探寻初心】安西战役:忠勇志士 大地当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