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姜维北伐先后有七次,其中六次在陇右天水一带。第一次是公元247年,天水、陇西一带羌胡叛魏附蜀,姜维率军至陇西、南安、金城一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归蜀。第二次是公元249年,曹魏高层内讧,姜维欲兵连羌族兼并陇右,出兵麯山(今岷县东)筑城,遭到魏将陈泰、邓艾、郭淮的抵抗,蜀将句安、李欲降魏,姜维俘魏将郭循后南返。第三次是公元253年春,姜维带数万大兵,取道石营(今西和县北),过董亭(今天水市西南),围南安,陈泰率魏兵至洛门阻击,后蜀军因缺粮而返。公元254年,姜维第四次出兵陇西,接受魏狄道长李简投降,攻占狄道,进围襄武,击败徐质,攻克河关(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长宁驿古城)和临洮县(今岷县),迁狄道、河关、临洮三县居民而还。第五次是公元255年,姜维利用曹魏内乱的机会,八月出兵枹罕(今东乡县西南),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故关(今临洮县洮水西)。魏军死伤数万,王经退保狄道,被蜀军包围。后邓艾、陈泰增援解围,姜维撤兵到钟离(今成县西北)。第六次是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攻上邽,与邓艾军周旋于今天水与武山之间,后双方在段谷(今天水市东)决战,蜀军惨败,“士卒星散,死者甚众”。第七次是公元257年,姜维出骆谷越秦岭到关中周至县,司马望、邓艾驻守长城戍对峙,三个月后姜维无功而返。此后,蜀军已成强弩之末,再未能大举北伐,只是于景耀五年姜维举兵攻洮阳,即被邓艾败于侯和(今卓尼县附近),然后退往沓中(今迭部县境),屯田以待而已。

  在三国之中,曹魏占有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实力最强;蜀汉则偏居益州一隅,国狭民寡,实力最弱。蜀汉自建国后,从刘备到诸葛亮再到姜维,接连北伐,虽以兴复汉室为口号,实则以攻为守。其北伐并未对曹魏产生实质性威胁,反而蜀汉自身每况愈下,而曹魏不仅愈来愈强,而且在应对姜维北伐的同时,做好了灭蜀的准备。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指挥魏军兵分三路发起灭蜀之战,东路主力由钟会从长安越秦岭谷道攻汉中,西路由邓艾出狄道攻姜维,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出祁山占领武街(今成县西)和阴平桥头(今文县城南),以断姜维退路。姜维沓中失利后,带残兵与廖化会合于剑阁,将钟会大军阻挡于剑门关外。十月,邓艾率军至阴平,自阴平道南下越摩天岭在无人区凿山开道、建桥架栈、攀木缘崖,出其不意突破蜀军防线,直捣成都,刘禅出城降,蜀汉灭亡。

  魏蜀对天水的经营

  陇右天水地据西北边关,不仅是连接关中、川汉的枢纽和通道,经营河西与西域的重镇,而且汉族与氐羌杂居,地险民强,兵马优势明显。无论曹魏还是蜀汉,战争之外也对经营陇右、发展生产极为重视。

  一是设置郡县强化管理。曹魏建立后,将甘肃所在的凉州地区一分为二,以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治上邽,不久又撤秦州并入雍州。将汉之陇西、汉阳二郡一分为四,设天水、广魏、南安、陇西郡。蜀汉控制的武都郡为汉郡,阴平郡则是在原广汉属国基础上扩充白马羌居地而新设的。

  二是推广技术发展经济。曹魏司马懿曾迁徙冀州农夫到上邽佃耕,又在天水、南安兴冶煮盐。司马孚派遣农丁五千在上邽屯田,“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以解决军粮,收效明显。雍州刺史张既为安抚陇西、天水、南安诸郡百姓,帮助民众修建屋宅,兴修水磨,受到欢迎。洮西之役后邓艾在陇右“煮盐兴冶”,又在上邽一带屯田并推行区种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一时“上下相感,莫不尽力”。魏蜀双方在天水一带扶持百姓发展农业、屯田兴冶和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了天水经济的发展。

  三是促进民族融合。在氐羌问题上,曹魏在平定陇右时以镇压、迁徙为主,而对归附者也加以安置和安抚。蜀汉则采取了“西和诸戎”策略,不仅联合羌戎部落对付曹魏,而且作为兵源补充军力,迁移人口到蜀地。魏蜀不同的政策和频繁的人口流动,对天水地区的民族生态产生影响。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1952年:毛泽东同志对甘肃的三个批示

下一篇【红色记忆】红军长征在吴家堡子的战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