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汉“长宜候王”规矩纹铜镜

  泾川县博物馆藏,汉代,铜质,圆形,圆钮,变形柿蒂纹钮座,其间上下左右分布四字篆书“长宜候王”铭文。座外为一周方格纹,主体纹饰为八乳八兽(禽)博局纹,于四方八区分别配置。款缘饰栉齿纹、卷草纹各一圈。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宋山水人物图带柄铜镜

  平凉市博物馆藏,宋代,圆形带长柄,长柄镜内切圆形两层,圆钮。内区圆内浅浮雕饰三人,一束冠长袖模样人物居中,脚踩山石而坐,呈倾听状,左侧一人双腿屈膝跪地,似诉说状,右侧笔直而立一长袖戴冠侍从,侍从右旁树木繁茂向左倾覆,周边山石点缀。柄上铸图案。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唐鸾鸟菱花形铜镜

  平凉市博物馆藏,唐代,八瓣菱花形,内切圆形,圆钮。上下左右交隔对称分布四只鸾鸟、四枝二叶二苞折枝花。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宋亚字形铜镜

  华亭市博物馆藏,宋代,铜质,桥钮,花瓣纹钮座,内缘薄,镜背凹角处各有一缠枝牡丹花,四周联珠纹平行围起,宽素缘稍厚无纹饰。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清代佚名画家的《磨镜图》,右下角的工匠在磨镜。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明福寿双全铭文铜镜

  明代,平顶圆钮,二龙戏珠纹钮座。钮座外四方凸起四个方框,框内嵌“福寿双全”楷体铭文,铭文间饰十四位仙人,或坐、或立,姿态各异。另有如意、仙鹤、瑞花、杂宝均匀散布镜背各处,双线素凹圆缘。直径49.0厘米,为此次展览中尺寸最大的铜镜。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清二龙戏珠纹铜镜

  清代,平顶圆钮,钮上一珠。钮外左右两侧各一条龙,首尾相对,曲颈仰首作戏珠状,钮下一莲花。(本版图片由兰州市博物馆提供)

  孔瑛

  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切断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省内多地博物馆实行临时闭馆,本期我们遴选出在兰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光耀金城 镜鉴千秋——兰州平凉馆藏精品铜镜联展》中的部分精品铜镜,让大家领略我省各地馆藏的铜镜之美。这些铜镜时间跨度从汉代至清代,系统地展示我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科技水平、审美价值、铭文装饰及民俗信仰,体现了我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非凡成就和审美意趣。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到近代玻璃镜的出现,铜镜的发展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萌芽于夏商,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止于清末,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著称,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和时代风貌。

  铜镜是古人照面的日常生活用品,其正面平滑光亮,具有修饰容貌、整饰衣冠的实用功能;其背面纹饰华美、构思巧妙。铜镜中蕴含着深刻人生智慧和哲理,承载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一部铜镜发展史折射出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看到水中的倒影,便开始以天然或容器内静止的水面为镜,用以整理仪容,古人称之为“监”。甲骨文中的“监”,其字形就如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中映照,而因这种由上往下看的“监”,后来引申出自上视下的意思,也就有了监察、监督之含义。《尚书·酒诰》里写:“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里的“监”就有接受民众监督之义。青铜器发明以后,人们用铜盆盛水,鉴形照影。春秋时期,人们在“监”字上加“金”旁成为“鑑”,专指映照的工具——盛水的大盆。战国时期是铜镜发展形成的第一个高峰,以铜制作可以照形的物品,即是镜子。在我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的著作。徐灏《说文解字校笺》中说:“鑑古只作監,从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监察之意生焉。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铜镜主要特征为圆形,镜背置一钮,以绳系穿,便于手持或悬挂。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镜,景也;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古人也称镜为鉴,历来习惯于镜鉴并称。因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如“三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人之道心,若宁静止水,则犹一面清净幽玄的明镜,拂除尘埃,光明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的原理和本质,从而实现“万物毕照”“洞照万理”的精神境界。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揭秘档案中, 那些甘肃近代工业不为人知的事

下一篇甘肃文物中的“虎”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