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展览开篇中便以唐太宗痛失谏臣魏徵后所发的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将贤臣魏徵喻为“人镜”,可以知道政事的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汲取智慧,鉴古知今。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此时期铜镜出土数量最多。但铜镜只是在统治阶级中广泛流传使用,并未普及到百姓生活。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已较为成熟,其形制、式样和纹饰呈现出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态势。汉代铜镜基本上为圆形,以半球形纽为主,也有伏兽形纽。已经开始出现玄锡(水银)作为铜镜表面的反光材料,使镜面呈现出一种高亮白光。纹饰表现手法主要有平雕、线雕和浮雕等。按饰种类分为蟠螭纹类、草叶纹类、星云纹类、铭文类、博局纹(规矩纹)类、连弧纹类、神人神兽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战争连绵,铜镜铸造业处于停滞衰落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制作粗糙,创新极少。神兽镜流传较广,龙纹造型由汉代以来的线条式浅浮雕图案化向高浮雕写实化转变,龙的形象更为写实具体,更有立体感,富于艺术感染力。
展览中展出的众多汉代铜镜中,博局纹(规矩纹)镜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博局纹镜,亦称规矩纹镜,规与矩平均分布在图案之中,铜镜用于照容正心,寓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敬天道、守规矩。此类铜镜纹饰的方圆之间模拟了宇宙天地格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我们可从博局(规矩)图案中一窥汉代美学观与哲学观。它以钮座外的方形内区与博局纹的结合营造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在外区圈带纹内区中间方框四边有规则地分布着“T、L、V”这三个符号,方框正中外出“T”形符号,与“L”形符号相对,方框四角与“V”形符号相对,将镜子的内区分为四方八位、九宫十二位等方位布局。这些符号形似木工用具中的规和矩,故称之为“规矩镜”。铜镜背面四神纹饰的位置是严格按方位及五行的属性来配置的,很明确地体现出了天干、地支、四神、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隋唐时期
隋代铜镜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明显带有汉及魏晋风格。最典型的是图案上保留了汉博局纹、神兽纹及靠镜缘处有一圈铭文,因此隋镜在继承的同时又明显有创新,且瑞兽图案少了两汉魏晋铜镜中神兽的神秘甚至狰狞,更加注重写实、灵动,富有生活气息。从字铭上也由汉和六朝的篆隶转变为成熟的楷书,其文辞华美艳丽,令人耳目一新。
大唐盛世的铜镜创作与铸造进入了鼎盛期。唐镜的镜体厚重,银白光泽强,有些镜表呈黑亮色,其种类繁多,创新迭出。纹饰上自创天地,尽扫两汉六朝遗风。精神及内容上更加自由写实,显得大气磅礴。唐镜在圆形的基础上创制出方形、菱花形、葵花形、窝角形、亚字形等镜型并流行,瑞兽鸾鸟、雀绕花枝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高浮雕技法和特种工艺的运用,超越了历代铜镜,真正达到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无法企及的高度。唐镜中最负盛名的海兽葡萄镜是中西文化艺术合璧的典范,它充分展示了大唐空前开放的胸襟和海纳百川,彰显一切有用有益之物皆为我所用的大唐气概。铜镜纹饰中有类似海豹、海狗、海獭等海兽,还有狮子、孔雀等吉禽瑞兽。此外,颗粒饱满硕大的葡萄首次亮相在铜镜上,一时间,海陆空的灵禽瑞兽飞啄跃奔交相辉映,融合一镜,体现出古人的奇思妙想。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的铜镜整体工艺水平虽由盛向衰,但无论制作工艺还是艺术成就,却有全新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后世铜镜艺术。这一时期,我国铜镜大规模走向民间,开始被百姓普遍使用,铜镜因而具有浓郁的生活和世俗气息,大量出现了花卉和人物。牡丹、菊花、桃花等缠枝花卉、人物故事一度成为宋金铜镜的流行元素。宋镜质地轻薄,造型除沿袭前朝外还出现了六边形、长方形、钟形、盾形、桃形及具柄镜等独具特色的镜形;其装饰艺术在我国古代铜镜工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花枝镜和花鸟镜,图纹纤细清新,描绘逼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韵律节奏感。宋代湖州镜和人物镜也蔚为大观,特别是湖州镜背多铸有作坊铭文,已萌芽古人在铜镜上的商标意识。金代铜镜在铜镜史上独树一帜,它一改以往含蓄、朦胧、纹饰抽象的神秘基调,直观、生动、活泼的纹饰,表达呼之欲出的意蕴。其纹饰在吸收汉、唐、宋三代铜镜图案纹样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新式图样,如双鱼镜、人物走兽、历史人物故事镜等,金代铜镜上的花押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元代铜镜式样较少,形制较为厚重,制作粗糙。有特色的为元代的戏曲人物镜和八思巴文镜。
明清时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甘肃文物中的“虎”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