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它从灵台白草坡的西周墓葬里出土时,鞘内还存有漆木残屑,应是木质剑柄在深藏于地层之后,逐渐朽失的。现存的鞘罩上有十个呈对称分布的小透孔,那恰恰是用来穿系联结以固定内鞘的。

  从系孔看,这把造型精美的短剑可以垂直悬挂于佩剑者的腰部,除了彰显主人威严高贵的气质之外,关键它取置方便、可持可掷,还具备贴身近攻或应急自卫的实用功能。

  文物的简介上说,青铜镂空鞘短剑是郭沫若命名的,它是我国青铜剑早期比较成熟的形式。剑乃兵器之王,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为什么它最早的形式是以青铜短剑的面目出现呢?

  西周时代的灵台,正处于华夏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交汇带,是周人与诸戎对峙的前沿,这类短剑的形制与装饰风格,无疑给日后兴起的北方青铜文化中的短剑形饰以强烈影响。

  西周时期的剑普遍较短,佩饰多于防身的用途。但剑毕竟是要用来杀敌的,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战事频繁,步兵兴起,剑的应用得到充分发展。人们发现,为提高武器的杀伤力,剑体必须加长,剑技的提升发展也应和了这种战场的刚需。

  春秋时代,青铜剑身已普遍被加长到50到60厘米,在抵御外族入侵与群雄争霸的过程中显示出它巨大的威力,到了战国晚期,青铜剑的长度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6厘米,而关中秦剑长度更为夸张,甚至超过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从春秋末期到秦汉数百年间,长剑短剑并世而存,出现了风行海内的“击剑热”,形成了为士大夫所遵从的“剑崇拜”,这个时期可称为我国历史上剑的黄金时代。

  从春秋到战国,冶金锻铸工艺的突飞猛进,特别是铁兵取代铜兵的重大变革,使得剑的坚韧度大为提高,延伸剑身成为可能。

  春秋短剑以吴、越制作的最精,世为人“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长剑则最先出现于楚国,应当是在吴、越冶金技术和击剑技艺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举世瞩目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等吴越宝剑,不断出土于战国楚墓中,就是这一承袭关系的明证。楚人称长剑为“长铗”。“长铗”就是长柄,是以长柄代称长剑。屈原所谓“带长挟之陆离”,就是指这种长柄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各地冶铁技术已渐趋成熟,但在兵器上仍较多采用青铜制品。

  199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了19把青铜剑,长86厘米左右,结构合理致密,剑身规整平滑,虽埋入土中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如初。

  因此,秦剑被认为是继承和发展春秋战国制剑技艺的产物,其冶炼和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高峰正是青铜剑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巅峰。

  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代表的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却延续至今。

  一柄珍贵的鋄金银铁矛

  甘肃考古研究所收藏有一柄马家塬遗址出土的“鋄金银铁矛”,可谓是矛中精品。“鋄(jiǎn)金银铁矛”是战国时期西戎部族首领所拥有的兵刃。它通长26.5厘米、筒径3.1厘米、刃宽4.5厘米,柳叶形,锋刃,中起脊。筒部金银箔上镂刻三组三角卷云纹图案,矛身金银箔上镂刻出树形图案。

  以前在博物馆也看过一些出土的铁矛,往往看着外观残破、锈迹斑斑,不像这柄“鋄金银铁矛”,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金银装饰纹饰展现出温润、有力的光感,氧化发黑后的铁质矛身呈现出深沉内敛的金属光泽,两种金属光泽感完美交融,互相衬托,华美绮丽。奇异的视觉差来自矛头用了“鋄金银”工艺,这是一种把金银丝镶嵌在铁器上的技艺。

  在马家塬出土的铁器之前,通常认为在汉代出现了“鋄金银”工艺,到了宋时,这种工艺才渐趋成熟,元明清时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普遍工艺。

  清代《匠作则例》对“鋄金银”的制作有过描述,共有:发路、鋄罩、烧砑、钩花、点漆几道工序。让人惊叹的是马家塬出土的诸多铁器中,不少器物都采用了“鋄金银”,这意味着这种工艺最早出现的年代从汉代提早到了战国。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印象渭川:西旱坪遗址

下一篇历尽劫波 文溯阁《四库全书》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