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众所周知,鋄金银工艺以叙利亚大马士革地区最为精湛,随丝绸之路传播至印度和中国,是古代多元文明碰撞的见证之一,除了“鋄金银”工艺之外,矛身上的树状金银纹饰,也能证实早在战国时期,通过欧亚草原的辗转传播,中亚和西亚地区的艺术风格与中原文化间已经碰撞出火花……

  这柄錽金银铁矛更是一柄珍贵的实战用矛,在其贵族主人的需求下进行了改造并加装,“非王侯不能拥有,非冲阵之士不能使用”。

  2600多年的岁月侵蚀,仍然掩盖不住它身上凝聚的战力,流畅的线条中泛着冷光的尖锐矛头,仍然散发着凛冽的寒意。当时西戎已为秦所羁縻,这柄“鋄金银铁矛”见证了秦人雄霸天下的底气和根基,精细的铸造技术,正是秦人力压六国,统一天下的真正实力!

  说到矛之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先民用它渔猎,矛头有石、骨、陶等材质做成。商代早期,仍然是石矛、骨矛,在商末,铜矛逐渐流行。到周代,铜矛的矛刃加长了很多,而战国时期的铜矛跟周代的形制相差不大。

  战国中晚期,出现一种窄体矛,这种矛在中脊线上又凸起两个刃,从而使矛身上形成较深的血槽,具有更强的杀伤力。经过长期演变,秦矛的形制趋向单一,刃体变得宽扁而直,两面有血槽,截面呈棱形,矛头长度亦有所减短,多在15厘米左右。

  矛同戟一样,在汉代是最重要的长柄格斗兵器,在战场搏杀中,由于冶铁工艺的成熟,铁矛被大量采用,这让铜矛变得黯淡无光。

  东汉以后,铁矛最终取代了铜矛,当时骑兵专用的一种长矛,被称“矟”,亦被称为“槊”,《释名·释兵》说:“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

  一丈八尺,换算成今日的长度,要约合4米多,而槊首锋刃长达60厘米,通常为重装骑兵所持有,汉唐以来的武将往往以持槊为出身高贵世家的象征。

  李世民手下的尉迟恭就是用槊的绝顶高手。按《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曾对尉迟敬德说:“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这几乎是说一槊在手,横行天下了!而与尉迟恭同在秦王帐下听令的猛将程知节、秦琼,也有善用马槊之名。

  古代的弩有多厉害

  古代的远程投射兵器有弩、投枪、投石机、飞斧等,其中以弩的应用影响最大。如果说弓是世界性的,那么弩便带有极其浓厚的东方色彩。不少人会好奇,古代的弩到底有多厉害?

  在庆阳市镇原县博物馆,有一件东汉时期的“南阳宛造四石弩”。1996年9月,被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汉代远射兵器和军事装备提供了珍贵资料。

  强弩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中原帝国的重要利器,地位在弓箭之上,尤其是对游牧民族骑兵时。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5000步兵与8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8万匈奴骑兵围攻了十多天都没能把李陵击败,一直到李陵所部箭支消耗殆尽,才觅得机会。匈奴骑兵所惧、李陵的汉军所依仗的正是远程利器强弩。

  两汉时期强弩的极致——大黄弩的最高射程可达400米。李广曾与匈奴作战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就以它连续射杀对方将领而扭转战局。匈奴骑兵善骑射,在60米之内能准确地射中目标已属不易,有效射程不会超过100米,与汉军强弩相比,高下立现。

  镇原县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东汉铜弩机,出土于镇原县城关镇的高庄村,重1100克。制作精巧,外观平整光洁,铜质优良,悬刀(扳机)上阴刻“南阳宛造四石弩匠工张平二十一”十四字,隶书,字迹纤细。弩机郭长14.2厘米、宽3厘米、厚2.6厘米,悬刀长9厘米,望山(瞄准器)长6.6厘米,牙、牛部件俱全。牙呈鸟首形,有前后两个支突,前面支突略短,后面支突略长,牙的底部有栓孔。悬刀略呈弧形,一端宽扁,一端略尖,牙和悬刀均由铜栓固定在活动木臂前端的机槽内。

  此弩机当时是装在弩的木臂后部,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弦被钩在牙上,牙由牛托住,牛的长端由悬刀卡住,对准目标后,把悬刀一扳,牛就顺势松开,牙缩下,钩住的弦弹出,就将放在木臂上的箭支射出,杀射敌人。

  铭文“南阳宛造四石弩匠工张平二十一”中“南阳宛”指的是今河南省南阳市。“四石”是指弩的强度(即张力),汉代弩实现了标准化,以石为单位,以弩的拉力分为1-10石。据《居延汉简》记载,弩的强度在3-8石之间,射程在120-240步以内,按汉代一石折合现今30.24千克,汉尺一尺等于0.23米计算,四石弩的张力约为120.96千克,射程约为200米。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印象渭川:西旱坪遗址

下一篇历尽劫波 文溯阁《四库全书》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