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祝平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生态领域的民间信仰关怀
当下,在不断升级的现代化生活浪潮下,涌动着的是日益膨胀的反自然、反社会、反人类的倾向。有学者指出,人类若无对自身本质的深刻反省,不能遵循自然进化的规律进行目标自律,就不可能走出今天的生态困境。可以说,挽救地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调整、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效挖掘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精神资源。
近现代以来,生态文化理论的发展,使人们不仅注意到精神文化与生态问题的表层关系,而且也注意到表层掩盖着的深层问题。在现代生态学奠基者怀特看来,我们现有的科学和技术都有一点正统基督教傲视自然的味道,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不可能在其自身内部得到解决,因为这个问题本自源于宗教,所以弥补的方法也应该是宗教的。由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纳斯创立的深生态学是当代环境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和主导力量,它强调以生态整体主义看待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相处的理念,认为造成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危机,在于人类旧有的、不合理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文化机制。
我国传统民间信仰蕴含着的 “万物有灵”、 “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敬畏生命等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无不体现出深生态学理念。
民间信仰的朴素自然观显现了幽远的生态意识。 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民间信仰的信众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并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在有些传统农村社区至今还保留着神山神水的观念,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广大信众的崇拜,另一方面因信众的敬畏而使得这些树木、山林、水源得到保护,在客观上有效地维持了生态平衡,体现出了一种基于认识基础上的道德情感。各种祭祀看似是人神间的交流,事实上,其所要表达的正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激之情,所要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物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境界,以及适于人类居住的秀美生态环境。
民间信仰的生态文化观及其价值取向反映出了深刻的生态理念。 民间信仰承续了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将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视为统一体,认为天地同根、众生平等、万物一体,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并依靠大自然而生存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及其价值取向,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万物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其中所隐含的生态价值观念,有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识,对于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生态关系,维护正常的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民间信仰的生态道德观在客观上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我国传统民间信仰中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仁爱万物的宗教伦理思想,把自然万物都看成与人类同样有价值的关爱对象,主张不为物役,节约用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把仁慈与因果报应理论联系起来,认为系仁心于万物必得福报,戕害生灵必遭恶报。这些思想观念与深生态学倡导的“人们除非为了满足生死攸关的需要,否则无权减弱这种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同样的作用,即不过分攫取自然、节制物质消耗。但是深生态学只是把这样做的目的放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上,而我国传统民间信仰内含的生态伦理道德则更深入地看到了物质生活的过度奢糜对人的道德品质的戕害,更具人本精神。面对人的物化和道德迷失,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价值转换,对于唤醒现代公民的生态自觉,克服与现代工业文明并生的道德失范、人伦失落等社会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熵化的社会秩序的整肃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下一篇: 中国民间白事礼仪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