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祝平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生态文明时代民间信仰的生态保护实践

  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重视民间信仰中这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因素,充分发掘其潜能,应该是发挥宗教积极因素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应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当下,发挥民间信仰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国家在加强民间信仰管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为保护环境而努力。具体而言,一要完善制度,加强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者、信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以及骨干信众的指引,把传统民间信仰泛爱万物的观念引导到爱生活、保护环境上来,把行善意识引导到为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上来。二要依法管理,对于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位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寺庙宫观等信仰活动场所,宗教事务部门要指导和监督寺庙管理人员精心保护。三要以理性的思维审视和探寻民俗生态价值观念,大力宣传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民间信仰习俗及其文化精神,引导信众正确认识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和谐,更好地实现其信仰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民间信仰应适时进行现代价值转换,积极介入现代环境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宗教界开始积极关注和回应生态问题。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西方宗教思想不同,我国的民间信仰天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但这些内容大多是被动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现在应该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人类社会在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如今已迈入生态文明时代。这一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共存亡,应该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开发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民间信仰应当积极介入,主动进行现代价值转换,发挥好其中早已蕴含却被长期忽视的生态思想内涵,引导和敦促现代社会民众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陋习。这是当今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重要选择,也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方水土抚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一方生态。我国传统民间信仰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通过隐性制约或显性强制的方式体现在民众的民间信仰文化中,虽然它不系统、未定型,属于低层次的生态意识,并且在动机上有很强的功利性,但是也在客观上起到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作用,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然,民间信仰文化中也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甚至需要坚决抵制的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恶风陋俗。这些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挖掘和梳理时加以仔细区分,使民间信仰文化乃至民俗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下一篇中国民间白事礼仪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