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燕 赵旭东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龙祖殿的修建

早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龙牌会属于被攻击的“封建迷信”,所有的活动都转为地下。而在90年代以后,他们以民俗文化的形式重新出现,并定义龙牌会不仅仅是迷信活动的场所,也是开展科技和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河北民俗学者刘其印曾将龙牌会定义为龙文化,从而成为民族主义国家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丙中,2006:159),这样一来龙牌会完成了身份的蜕化。1996年范庄龙牌庙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来自各国的学者、当地的新闻媒体以及从各地赶来的村民着实热闹了一番,据当地人回忆这一年参加龙牌会的人数是记忆中最多的一次。而且这年庙会的收入高达六万元,同年龙牌会花两万元雕刻了现存的这块大龙牌。

也正是在1996年的范庄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建议盖博物馆,收藏代表农业文化的民俗及其实物。在当时,这位学者应该很难想象这会在2003年变成现实。因为村民们每年搭棚,其实是在盖庙,只不过盖的是临时庙宇,在庙会后不得不拆除,因为他们不能永久占据大棚下的地,也不能从政府部门获得建筑物所需的文件。当会头从学者们提出的“博物馆”这个名词得到启发后,他们才为一个永久性的建筑的想法找到了现实的方案。会头们把盖博物馆这个想法认真施行了起来,史振珠在当选为龙牌会会长之后就积极张罗了起这件事(高丙中,2006:163)。龙祖殿的修建自2000年提上议程,会头们从学者处借鉴将龙牌会定义为龙文化遗产,然后向村里申请盖博物馆的土地并得到了批准,但这并不是国家投资的项目,对于建龙祖殿政府实际上不拿一分钱。

龙祖殿是靠龙牌会的积蓄,以及村民和各地乡政的捐款等资金而修建起来,为此07年年初还立了一块功德碑,会长还嘱咐作了龙祖殿功德碑记,如下:

龙祖殿功德碑记[12]

建龙祖殿功德碑民俗民风尽国珍,梅花露放吐新龙文园里有奇葩艳。人间永葆和谐春,社会各界同心赞,光大发扬、前程似锦。等资捐款齐发奋,刻石立碑诏后人。凯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一千、马广英钢带厂三、佰范庄国税局三佰、范庄医院三佰、赵县四中三佰、范庄供电所刑耀辉三佰、范庄镇中三佰、石家庄中林炭业有限公司两佰、北口李三加油站两佰梨园食品加工厂两佰、范庄地税局两佰、石家庄罐头厂两佰、范庄工商所两佰、范庄信用社两佰、范庄农业银行两佰、梨园中学两佰、范庄药材批发站玲利军雅马哈专卖一佰、众信车行一佰、范庄造纸厂李银录一佰、耿虎印化肥门市一佰、曹英志铁塔厂一佰、范庄兽医站一佰、丹麦博格五佰、北京东岳庙民俗博物馆两佰、北京大学刘铁良两佰、赵县王明两佰、北京大学一佰、北大人文考察队一佰、北京大学高丙中一佰、黑龙江大庆市岳秀兰一佰、湖南礼县宋泽贵一佰、郜庄郜俊瑞一佰、范庄镇一仟、谢庄乡一仟、北中马乡一仟、南柏舍镇一仟、北王里镇一仟、圪塔头乡一仟、王西章乡一仟、高村乡一仟、大夫庄乡一仟、大安乡一仟、韩村镇一仟、赵州镇一仟、杨户乡一仟、范庄村三佰、南庄村两佰、孝友村两佰、曹庄村两佰、常信营村两佰、南花邱一佰、西北邱一佰、北花邱一佰、张家庄一佰、高军英二仟、罗小瑞一仟、谷贵祥一仟、罗小锁一仟、史振珠一仟、田银庆一仟、刘英朝一仟、史益友一仟、李东杰八佰、李志朝八佰、贾志广七佰、刘苏军六佰、刘增现五佰、曹英志三佰、李大旦三佰、张苏辰三佰、武小九三佰、张少军三佰、刑同彬三佰、安建国三佰、史文波三佰、史红波三佰、武贵良三佰、罗小黑三佰、安建彬三佰、安小五三佰、刘京魁三佰、李林成一佰、陈保图一佰、张焕瑞一佰、刘子宽一佰、曹志强一佰、武月军一佰、史孟辰一佰、范率平一佰、刘艮科一佰、刘建伟一佰、刘存珠一佰、武贵香一佰、唐一兵一佰、齐晓华一佰、安小四一佰、武令花一佰、罗军辉一佰、武小六一佰、刘二见一佰、罗瑞华一佰、许明增一佰。

捐资佰元以上碑记功德芳名

岁末丁亥元月范庄龙牌会敬立

这块功德碑上的碑文十分特殊,上书捐资百元以上的人名及其所属单位,并详细记载捐款数目,如“北京大学高丙中一百”,笔者研究发现,其捐款人员覆盖面相当广,有学者、乡政府、村民、会头、外地信徒等等。会头修建此碑在当地所引起的争议也相当大,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但会头们认为可以宣传范庄龙牌会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当笔者与会长进行访谈时问到碑文出自谁手时,会头说“不外露”,也就是不说给外人听的意思,对此有所保留的原因可能是碑文内容较为敏感的缘故。

笔者与会头进行访谈提及龙祖殿的修建一共花费了26万元,以前龙牌会里留下大概五万元,再依靠会头、各乡镇以及个人的捐款才得以修建起来,还有一部分是借贷的钱,之后每年龙牌会所积累的钱都要用于还借贷的款项。

申报而且批准建的是建博物馆,但向村民募捐却说的是建庙,博物馆的名义下有批件,却没有土地和资金;庙的名义下有村民同意的土地占用、大量捐款和信用,却没有合法身份。建筑物只能是一个,那么它必须是博物馆,也是庙宇。经过龙牌会组织者的运作,博物馆和庙宇结合的方案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或谅解、默许,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1年和2003年龙牌会期间在范庄先后举行的“中国赵州龙文化博物馆奠基仪式”和县政府主持剪彩的“龙祖殿落成礼暨赵州龙文化博物馆揭牌仪式”(高丙中,2006:164)。

大殿的名称是“龙祖殿”,大门两边有两块招牌:“河北省范庄龙牌会”和“中国赵州龙文化博物馆”。单从这两个牌匾就可以了解到龙祖殿的双重含义:对政府部门来说龙祖殿是博物馆,而对村民来说村民们而言却是一座庙宇。村里以修建博物馆的理由给龙祖殿的修建批了地,但龙祖殿南面100米处还有两个小型的木材厂和修配厂不愿意搬走,他们认为龙牌会并没有权利占据他们已经建好的厂房。村里也只是批了地,但是具体的协调工作由龙牌会来做。因此,龙祖殿只完成了首期工程,但据会头们说仍有计划再进行扩建。而且赵县的柏林寺十分有名,是一个寺院群落型建筑,会头们也有依照柏林寺建龙祖殿的想法。龙祖殿修建好之后,2007年初立的石碑上的范庄龙牌会记很好的描述了范庄龙祖殿的修建过程。而龙祖殿前的左侧石碑上的范庄龙祖殿记则将口头流传的勾龙传说落实于文字,也成为了其成为龙文化信仰的基础,并将继续传承后世。尽管学者质疑勾龙传说的真实性,但会头们还是认定这个传说就是范庄龙牌会的由来。

范庄龙祖殿记

水有源树有根龙祖功德永铭心,传人不忘祖先志建庙立碑献忠魂。据传说范庄古地是勾龙疗养生息与敌奋战之地,自有盘古开天辟地造万物人类有了部落首领。共工氏人面蛇身能耐极大,带领部落人群以狩猎为生。因保护地盘与入侵敌颛顼征战不胜,怒触不周山其子勾龙带领部落人群逃难到范庄一带,另辟领地开荒造田培植五谷,筑巢居开始以五谷为食安居生活丰衣足食日渐昌盛。颛顼侵吞野心不死,再度犯境且以勾龙交出权位,否则踏平部落来威胁。为拯救部落人群勾龙化白气变白蛾然而去,斗转星移时过景迁数年如闪电过。但人们仍情怀依然,每年正月下旬范庄一带都会有白蛾翩翩飞来安然入户。人们认定是龙祖显圣,望乡有词为证,龙神州大地任飞腾施隆恩润泽万物生龙长江黄河现巨形,怒且视专察事不平龙中华民族之家,象征化蛾归以示恋乡情。范庄是勾龙的故乡,范庄人是勾龙的后人,为迎祖回望范庄人设龙牌以供奉,建庙立碑以敬龙寻根祭祖以示对先人的尊崇,龙牌既是勾龙的化身。

总策划会长史振珠副会长刘苏军罗小黑成员罗小锁田银庆

岁末丁亥元月范庄龙牌会敬立

知识分子提出建博物馆的建议,会头积极采纳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了这个想法,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会头与国家之间存在地方空间的共同利益。在这基础之上,会头又在尽力自我表达,比如向村民募捐盖庙。庙也好,博物馆也罢,都是指“龙祖殿”,会头不自觉地运用了“双名制”这一政治手段,但也必须是在有一定的“地方空间”的前提才变为一种现实。如此一来,加上浙江金华黄大仙、四川川主庙、福建祠堂的复兴都或多或少是因为这个原因。但具体到每一个地方,各地方的情况又各不一样。而且在这其中,经济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浙江金华的黄大仙庙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吸引港台游客,加强两岸交流;四川川主庙也是以发展当地旅游业为名而重建;龙牌会的会头和当地政府也想以“龙文化”的为名吸引民俗旅游的游客。

就这样,在知识分子、会头和国家共同作用下,龙祖殿建成了。知识分子给了会头盖博物馆的启示,然后会头作为牵引国家与村民的桥梁,一边愿意接受龙文化的界定,并申请盖博物馆,另一边又对村民说要盖庙捐款。由此会头与政府机关达成了在“地方空间”下的共同利益,因此,国家对盖庙一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老百姓则是祈求拥有一种稳定的信仰寄托,如此一来,国家所期望的社会稳定的控制作用也实现了。这样,农民找到了如何既与政府保持一致,又独立于政府表达自己的方式。龙祖殿的修建也使一年一度的龙牌庙会仪式过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中国民间白事礼仪

下一篇民俗学和历史学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