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乘着“东方名家名剧月”(前身为“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于本周归来的东风,如何推动民族戏曲在当代壮行,如何强化和提升长三角戏曲的交流、联动与传播的话题,又跃入眼帘。
长三角地区文化地缘相近,文化传统相通,文化风俗相融,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色谱。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观念优势,率先在经济上崛起,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依附在长三角地区的地域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戏曲艺术也正经历着时代审美的转型。
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意识的进步,在越来越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重新审视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与生存现状,以促进更为自觉的协调发展和区域联动,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新的繁荣。
起源不一,却你中有我
富庶繁华的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戏曲的发源之地,南戏发源于浙江永嘉,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安徽安庆的大批徽班艺人进京直接导致了京剧的诞生,上海则催生了代表着现代戏曲品格的越剧和海派京剧。沪苏浙等地除了都拥有具有全国性流播范围的剧种京剧、昆剧、越剧外,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方言剧种,如江苏的锡剧、淮剧、扬剧、苏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泗州戏等,浙江的绍剧、婺剧、瓯剧、甬剧、姚剧、杭剧等,上海的沪剧、滑稽戏等,以及安徽的徽剧、庐剧、黄梅戏、池州傩戏和凤阳花鼓戏等。
图为苏昆与白先勇合作的《白罗衫》剧照 许培鸿 摄
这些地方剧种虽然各自的发源地不同,但在沪苏浙皖地区的传播却不受方言流行区域的限制,而成为共同欣赏的表演艺术。以上海为例,20世纪中期以前,上述起源于苏、浙、皖的各地方剧种不但经常来沪演出,多数剧种还在上海建有职业剧团,有的则是在当地发端、在上海成熟乃至正式确定剧种名称。如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进入上海之前被称为“的笃班”“小歌班”“绍兴文戏”,进入上海并站稳脚跟后才被称为“越剧”。苏浙的大多数剧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仍拥有职业剧团,如扬剧、锡剧、甬剧、姚剧等,而今天作为一个剧种仅存一个剧团的宁波甬剧,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市区活跃着的职业剧团就有11家之多。20世纪下半叶,黄梅戏音乐受到普遍欢迎,江苏曾建立多家专业剧团,黄梅戏更在苏浙沪地区广泛传播。同理,上海的滑稽戏、沪剧剧种在苏浙两省不但传播广泛,而且都有专业剧团,有的剧团在今天的发展繁荣势头甚至不亚于起源地上海,如苏州滑稽戏剧团、杭州滑稽戏剧团等。
淮剧起源于苏北,原为地方小戏,清末受到徽剧影响方才形成大剧种格局,20世纪上半叶,淮剧(时称“江淮戏”)随着大批苏北移民迁居上海而流播到申城。淮剧在上海最兴盛的时期,职业剧团多达百家,一度淮剧在上海演出的势头竟压过了京剧,以致有些京剧演出不得不借助淮剧演员的影响拉动票房,从而产生了京淮同台的“京夹淮”现象。由于淮剧、越剧在上海的历史影响和深厚的观众土壤,这两个本属于苏浙方言的剧种已经渐渐成为上海的本地剧种,名声显赫的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团现已成为上海的戏曲文化品牌。
由此可见,沪苏浙皖地区的戏曲艺术向来是不分边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换言之,正因为长三角地区的各地方剧种拥有了跨地域跨方言的传播土壤,局限于方言一隅的地方戏剧种才有了更为广阔的流播空间,并因之得到发展壮大。
交流萎缩,需破地域藩篱
有一个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长三角地区各戏曲剧种的影响均在逐步萎缩,曾经在异地建立的专业或职业剧团也在逐渐减少。如上海在这段时期除了拥有国有背景的京、昆、越、沪、淮、滑稽戏等专业戏曲院团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剧种的专业或民营剧种剧团。江苏不但没有了沪剧团,甚至连越剧团也仅存一家,而锡剧、扬剧、甬剧、姚剧、徽剧、黄梅戏等上海剧场的常客,也是往来稀少甚至难得一见了。
上一篇: “欲从艺,先立德”,当是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下一篇: 市场给中年女演员的机会太少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