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又是一年毕业季。来到了人生岔路口的小安、陆岛、连琨同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延迟毕业。

从前,“延毕”的原因通常不是考试挂科、论文被毙,就是学分未修满等,是学生们被迫的选择。而近年来,为了保住应届生的身份或考研、考公、实习……一批批学生开始选择主动“延毕”。一些学生为了继续在校园里享受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便利的复习空间,甚至通过“主动挂科”等方式获得延毕的资格。而不同高校对“延毕”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应对措施,又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选择和思考。

“延毕”背后的心理究竟是什么?主动“延毕”后,大家的状态又怎样?是否实现了最初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群延毕生,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从985高校“延毕”的小安、陆岛,和连琨。

01 早一点晚一点,没那么重要

姓名:小安

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年级:研三延毕

凌晨3点46分,小安终于结束了一天的论文课题工作,这是他延毕这半年最难忘的时刻。他走在寂静的小路上,微风拂过,带走了丝丝的困意。披星戴月的小安此时只想赶快回到寝室,躺在床上闭眼睡觉。

2021年3月开始备考公务员,7月开始暑期实习、投秋招,10月公务员考试,12月选调生考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小安是个对自己有着明确规划的人。

小安表示,自己原本应该在2022年1月毕业,如果要想顺利毕业最起码得提前半年就着手准备毕业课题,但那会儿与秋招的时间和公务员考试相冲突,所以他只能权衡利弊,两者选其一。

2021年下半年秋招、公务员考试等各种考试全部推迟,加上金融行业的秋招难度又大,小安意识到自己想找的工作和目前的学习背景还不很匹配,又考虑到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重要,于是果断选择了延毕。

由于两年半学制的特殊性,小安的学校每年都会有选择主动延毕的学生,延毕也并不算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有学生要想延毕,需要先征得导师的同意,但只要申请基本就能百分百通过。

所以,有一次,借着被导师叫去一起讨论课题的机会,小安和一个在同个课题组、同样有延毕想法的同学一起跟导师提了请求,导师最终也同意了两人延毕。

获得了延毕许可,小安便踏实地开始转战秋招,为毕业后的工作做打算。延毕期间,小安为了秋招总共投了50多份简历,收到了两份offer,最后他选择了广州的一家银行。令小安更为惊喜的是,选调生笔试第一的成绩更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解决了工作的问题,小安又立马开始忙着搞毕业课题。每天早上9点起床洗漱,去食堂买个包子就匆匆赶到教研室,坐在自己的固定工位上后,小安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除了中间吃个简餐,他要一直坐到晚上10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这半年或许是我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小安说。

小安论文的课题是研发一款专业相关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因为没有参考案例,小安要不断地学习编程、看参考文献、查阅论坛,还要测试和调试参数。很多时候,小安会因为软件中的一点小bug就停滞一个星期,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论文盲审提交前的最后一刻。

那段时间,巨大的压力让小安只得和同样选择了延毕的室友“相依为命”。备受课题“摧残”的小安和室友为了解压,做出了一些很“幼稚”的事情:比如,每天晚上回寝室后互相诉说5件今天最开心的事。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站在那里傻笑,根本憋不出来,也凑不够数,后来便压缩到说出3件就行:“在食堂吃到了好吃的菜”“点到一份不错的外卖”“攻克一个小bug”,以此凑数,强颜欢笑。

“我才不要回头看,学校的夜那么冷,每一秒是怎么度过的,我都不敢想”“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每天晚上回寝室后,小安还喜欢和室友一起对台词。上床睡觉前,小安还会在台历上打一个叉,宣告艰难的一天终于结束了。

经历了半年的“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小安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之后的工作中虽然也会遇到很多难题,但相比于“延毕”那半年,小安都觉得:“难度太小了。”

小安正式工作前还经历了一场上岗考试。同事们说考试内容都是没学过的知识,题目特别难,只有50%的通过率,让小安好好复习,但令小安没有想到的是,500多人的考试中自己居然能考到第2名,“这或许就是延毕那半年带给我的能力吧,很多事情只要认真努力,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小安说。

小安认为,不管延毕还是不延毕,都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你要清楚地知道每个时间段自己要做哪些事情,不要浪费时间,早一点或者晚一点毕业,本身并不重要。

 

02 主动延毕给我带来了更多选择

姓名:陆岛

学校:北京大学

年级:研三延毕

今年3月份,陆岛坐在桌前认真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休息之余,他的脑中也在盘算着是否申请延毕的事儿。

陆岛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研三的一名学生,从2022年开始,他就已经在为毕业后作打算,“读博深造还是直接工作”是迫在眉睫的选择。热爱学术的陆岛想为申请读博试一试,但因申请的材料没有准备充分加之雅思考试的推迟,最终他没有被录取。

陆岛还投了一些国企、私企以及家乡的人才引进项目,也收到了一些offer,但在经过反复思考与挣扎后,他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学术研究,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也果断选择了主动延毕。

北京大学对主动延毕的学生有着非常慷慨的支持系统:住宿费不变、学费减半,加之陆岛发现自己的学科今年会召开国际性的高峰论坛,自己目前的学术水平也可以争取名额,同时延毕的学生仍可以申请去外校交换和访学。于是,陆岛在搜集了大量材料后,为自己延毕这一年做了详细的规划并整理成了思维导图。陆岛拿着思维导图找到导师,导师认真倾听完陆岛延毕后的打算,爽快地答应了。

“当确定自己延毕的时候,我如释重负,终于暂时没有了求职和毕业论文的压力。” 陆岛说。3月28日,陆岛拿着延毕申请表找到导师签字,他知道只要自己申请延毕,学校就一定可以通过。4月27日,延毕申请成功的信息发到了陆岛的手机上,官网上的学籍状态也更新为“2024年毕业”。

延毕前和延毕后的陆岛判若两人。延毕后,陆岛每天都充满斗志,不但开心地期待着每一天的到来,还总觉得有好多事可以做。一向热爱尝试新事物的陆岛去了北京环球影城、朝阳公园等地游玩,还去了长春和延吉旅游……他还特意买了一本可爱的日历,用来记录充实的延毕生活。

确定延毕后,陆岛也中止了论文的工作,开始忙碌申请访学和交换的事宜。因为害怕延毕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陆岛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给小学生做家教……

“延毕前我就在思考延毕这一年能给我带来什么成长?我能争取到什么机会?我能不能承担延毕带来的后果?家人老师怎么接受我这个决定?在深思熟虑后,我清楚了自己的想法,也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陆岛说。

“直到今天我都觉得延毕是我非常正确的选择。” 陆岛很庆幸自己能学习、生活在延毕没有被“污名化”的环境里。据他了解,现在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延毕会成为人生中的污点,也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多花一些时间来缓冲自己,“当然这些也是多因素导致的,大家都希望每个阶段顺顺利利的,跟着同一代出生的人一起走。”

5月16日,陆岛来到西北大学访学,在那里他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款待,学校也给陆岛提供优渥的待遇。陆岛说,9月份他将去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交换5个月,同时他希望自己能努力拿到台湾导师的推荐信,申请海外读博。

 

03 为了延毕,我故意挂了科

姓名:连琨

学校:华东师范大学

年级:大四延毕

一个星期前,连琨正考虑着毕业照是今年拍还是明年拍,思索再三,他想着还是和同学一起留个纪念,便去拍了毕业照。

连琨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所在的专业是教育学大类,每年本校的很多学生都会选择考研。2022年考研前,由于准备不足,连琨便萌生了延毕的想法,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也获得了理解,于是他更坚定了想法。

考研人数的持续攀升加之教育学又是考研的热门科目,连琨的很多学长学姐都选择以延毕的方式来为自己多争取一年的备考时间。“延毕后,我们可以在学校继续享受各种资源,比如图书馆、自习室……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划算的。”连琨说。

由于连琨就读的学校采取的是学分制毕业,一共152分,如果学分修够就必须毕业,于是连琨就在大四那年选择故意挂掉了一门专业实践课,他也最终“如愿以偿”地以1分之差顺利延毕。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连琨说,延毕后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他一直认为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他相信每个人都会从延毕这段经历里面获得只属于个人的成长,“只要不虚度光阴,多一年少一年,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目前,连琨因为延毕意外结识了不少的“同道中人”,大家在一起会经常讨论有关延毕的事情。

拍毕业照的那天恰巧是个阴天,天空中飘起小雨,连琨是一个并不太注重仪式感的人,他没有主动找别人去拍照,只是佛系地做着合影“搭子”,“我那天其实没太重视拍毕业照这个事,很多细节都没在意,但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很怀念这一天。”连琨说。

6月毕业季,连琨的同学们陆续离开了校园,当问到他有何感触时,连琨说,他并没有觉得早毕业的人就一定会比晚毕业的人更成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目前,连琨仍在学校生活,仍在原先的寝室睡觉,仍会去以前喜欢的餐厅吃饭。两个月前,连琨开始在学校做短期的教师助理,每天上午8点到11点,帮老师做一些财务类的表格,吃过午饭休息片刻后,下午的几个小时他会备考学习。到了晚上,就是专属于连琨自己的时间了,跑跑步、看看课外书,一天的校园生活就这样渐渐落幕。

连琨认为,可能自己是教育学专业的缘故,学校在心中更像社会里的“象牙塔”,自己更偏向继续留在学校接受教育,延毕只是一个下策或是次于考研的选择,“每个人肯定是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都有具体的思考,每个人的答案肯定也会给人不同的启发,延毕更像是一种有趣的教育现象。”

在连琨看来,延毕并不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节点,它只是给了大家一个平台和场所,即使不延毕,去外面租房子其实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就像“延”字一样,它只是一个能在学校继续生活下去的过程而已,我们的生活不应该被延毕全部占据,而是应该交给自己做主。

专家: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心态看待学生的选择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延毕一度被赋予贬义。它常常和家庭变故、生理疾病、挂科、毕业设计不合格等学业问题画上等号。一旦延毕,学生很容易被人以有色眼镜看待,背负巨大压力。但在近些年,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记者发现,选择主动延毕的学生们即使是权衡利弊后选择的延毕,也会有很多人在延毕的那段时间里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优势条件,比如时间、机遇、年龄等。但也有一些学生在选择延毕后,成功拿到了满意的offer和录取通知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元婕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包容性也在逐渐增强,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延毕早已不再被认为是一件羞愧的事情。学生选择主动延毕有主客观的原因,比如今天社会上的岗位与能够适应岗位的人之间的匹配度不高,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我们既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他们作出的选择,不能产生歧视。

“但是我个人并不赞同学生们都这样去做,未来是不断变化的,你把所有问题都留在以后,并不见得就一定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 郭元婕说。

郭元婕建议,应届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也应尽量增强包容度,给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学生一些缓冲的时间。延毕肯定是在特定情境下对学生本人有利的,但我们并不鼓励和号召学生这样做,而是应当更多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找到更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认为,“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的身份标签,不要过度强调应届生身份,而是关注青年人群体的就业问题,认同、支持年轻人的个性化发展,‘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安、陆岛均为化名)





上一篇中办、国办: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