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文化网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现象依然存在,在粮食生产、储备和消费环节,仍存在着科学储粮意识不足、防止浪费意识不够、科学储粮水平不高等问题。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是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当务之急。

  生产储存粮食损失大

  记者日前走进吉林榆树市恩育乡红庙村4组养猪大户赵明晶家的院子,看到玉米篓子里仍然放着去年收获的玉米棒子。赵明晶告诉记者,用玉米篓子储存玉米,可以改变“地趴粮”损失浪费严重的问题。她家养了70多只猪,11头牛和20多只羊,还种了5垧地75亩玉米,秸秆喂牛,玉米棒子用作猪饲料。

  我国农户素有储粮的传统,储存的粮食一般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土豆等,主要用途为口粮、饲料和种子。目前,部分农户存在储粮设施简陋、缺少科学储粮知识、区域产后烘干能力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储粮损失仍然突出。以黑龙江省为例,秋收后粮食需要阶段性储存在农户家中,但50左右成为“地趴粮”,霉烂、发芽等问题时有发生。

  实际上,不仅在储粮环节损失严重,在粮食生产和消费环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中国农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团队2016年至2017年对28个省份的4170个农户进行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情况的专题调查研究显示,农户三种主粮在收获、储备和消费环节加工品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4.09、2.10和5.20。按2019年产量计算,农户三种谷物收获和储备损失合计2639万吨,若采取措施将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则可满足7288.82万人一年的谷物需求。

  “恶劣天气、作物过熟和手工收割是造成粮食收获环节损失的重要原因。”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说。恶劣天气往往会引起作物倒伏,夏粮收获时适逢雨季,作物倒伏后容易导致漏收;籽粒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容易发生霉变发芽。作物过熟时收割,会导致脱落和损失,而过早收获则籽粒不饱满,同样造成损失。

  另有研究表明,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备环节损失率分别为水稻1.86、小麦1.86、玉米2.41,玉米的储备损失率最高,水稻和小麦储备损失率相当。三种谷物产品平均损失率2.10,口粮小麦和水稻作物的收获损失率平均为1.86。“造成农户储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鼠害、霉变,虫害造成的损失较轻。”武拉平说。

  中国农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团队的专题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农户消费环节食物浪费同样惊人。农户平均一天的粮食浪费比例为5.20,从早餐到晚餐食物浪费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每餐中,主食的浪费最大,约占总食物浪费量的50。植物性食品的浪费比动物性食品更严重。

  节粮减损呈现新趋势

  今年夏天河南遭遇罕见大暴雨,但并没有对河南淮滨县台头乡何庄村家庭农场主谢实营家储存的粮食造成损失。谢实营告诉记者,他家今年耕种2168亩地,实行小麦、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收获环节损失非常小。大雨来临之前,他家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毕,大部分小麦在田间地头就卖掉了,剩余二三十万斤小麦存储在自家粮库中,没有受到雨水浸泡。7月份,库存小麦以每斤1.27元至1.30元的高价卖掉,获得了非常不错的种粮收益。

  谢实营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节粮减损的代表。合作社、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不仅粮食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而且拥有较为先进的现代粮食仓储设施,成为推动节粮减损的排头兵。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4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5.9万家;截至2020年底,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超过300万个。

  在生产环节,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度降低收割环节损失。黑龙江佳木斯市建三江农垦华之盛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洪丰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水稻收割百分百机械化作业,机收损失降到1左右。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农机服务水平,粮食机收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机服务组织达到19.48万个,农机户3995.44万个、4751.78万人;全国乡镇农机从业人员4966.1万人;小麦、水稻和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97.49、93.73和78.67。“总体来看,机械收割损失率低于手工收割损失率,大型收获机的收割损失率低于小型收获机收割损失率,机手熟练程度和操作经验等直接影响收割损失率。”武拉平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游戏品类报告:这个类型20~29岁用户占比超六成,偏爱二次元

下一篇次高端风起 白酒腰部市场扩容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